用传统婚俗串起现代幸福线
从“砍价哥”到“民俗通”的转型之路
记者 吴彰义 文/摄
在市区某农贸市场,两块醒目的“砍价哥”婚庆广告牌下,总能看到邵峥忙碌的身影。这名38岁的市场“老熟人”,曾是帮顾客“淘”便宜货而闻名的“砍价达人”,如今却有了全新的身份——传统婚俗的“守护者”与公益婚介的“牵线人”。他的转型,不仅是一段个人创业的励志故事,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城市温情的生动实践。
深耕传统 让老婚俗焕发新生命
“越是传统的越美丽,越是传统的越能引起共鸣。”这是邵峥在婚庆行业不断探索的深刻体会。
五年前,他目睹一对年轻情侣因不懂传统婚俗,在筹备婚礼时与长辈产生分歧。“既想遵循传统,又对繁杂流程一知半解,这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困扰。”邵峥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砍价已无法满足年轻人对文化认同和仪式感的深层需求。为此,他开始了文化探索之旅。他走访乡村老人、查阅地方史料,甚至自费收集老照片和婚俗器物,系统整理出金华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逐渐成为金华传统婚俗领域的“土专家”。
在邵峥的店里,双喜糕、鸡蛋糕、连环糕、松子糕等“四喜糕”整齐陈列,装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核桃、西瓜子、鸡蛋的“七子果”格外引人注目。“七样果子用红袋子装起来,封口时外面扎上万年青,喜庆和祝福扑面而来。”邵峥细致地讲解着每个细节背后的美好寓意。
在订婚、结婚仪式上,邵峥不仅提供传统物品,还化身民俗讲解员,将“吉时吉日喜如风……”等吉祥祝福融入仪式,让新人在独特的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情与魅力。
今年恰逢“双春”,结婚的新人特别多,邵峥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最忙碌时,他一天要奔波于武义、兰溪、婺城、金东四地,为6对新人操办订婚或结婚仪式。“虽然辛苦,但看到新人及其家人满意的笑容,一切都值得。”
金东区源东乡村民小施对邵峥主持的订婚仪式赞不绝口:“他不仅帮我们准备了完整的传统聘礼,还在整个仪式中细心讲解每个环节的意义,给了我和未婚妻美好的回忆,也让来宾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这场仪式如此成功,以至于他的弟弟不久后也找到邵峥,举办了一场同样的传统订婚仪式。
新媒体赋能
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为了让传统民俗被更多人看见,邵峥积极拥抱短视频平台。他身着唐装,热情讲解婚庆流程,展示传统婚俗物品,记录婚礼上的温馨瞬间。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让“砍价哥”的账号积累了近万名粉丝,也使金华的传统婚俗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群体。
“这里既有传统订婚仪式需要的喜果、喜饼、摆件,也有现在流行的订婚物品。”市民姜女士准备和男朋友订婚,在短视频平台看到“砍价哥”的信息,慕名赶来了解情况,当场预订了订婚需要用的物品。“租了部分摆件,买了喜果,只花了100多元。”她说,自己到网上购买需要七八百元,请司仪也不便宜。“他提供‘一条龙’服务,包含了从礼品选购到订婚喜礼致辞的全流程,物美价廉、仪式感满满,还能和父母一起重温传统。”
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跨越了地域界限。来自甘肃的小马与金华女友订婚时,特意找到邵峥,希望遵循金华本地的风俗举办仪式。“我想给女友一个特别的订婚礼,也想让女方家人看到男方的诚意。”小马说。在邵峥的指导下,小马严格按照金华传统准备聘礼——“订婚当天,男方要把聘礼送到女方家,聘礼要收拾成担,都是凑成双数的,寓意圆圆满满。”
这场传统婚礼不仅打动了女方家人,更促成了两家的深厚情谊。“丈母娘很开心,订婚找他,结婚也找了他。他让我们对婚姻有了更多美好期待。我爸爸也和他成了朋友,经常往来。”小马笑着说。
公益先行
免费婚介传递城市温度
在商业成功之外,邵峥将更多精力投向了公益。今年,他在市场内开办了免费婚介服务,当起了义务“小红娘”。他精心布置温馨的交流场所,定期组织线下交友活动,目前已为550多名单身青年搭建了相识的桥梁,其中30多对已成功牵手。
在婺城区一小学上班的小沈就是通过邵峥的公益相亲认识了未婚夫。她母亲在农贸市场看到了邵峥的公益相亲,就让她参加。“他做事很认真,根据我们的喜好、个人情况牵线搭桥,让我找到了另一半。”她说。
“相亲重匹配,心态是关键,好事需多磨”是邵峥的牵线原则。为提高牵手成功率,他建立了一套扎实的调研流程:提前逐一核实双方核心信息,涵盖身高、学历、性格、爱好等8项基础内容,更重点摸清择偶标准与生活习惯等细节。他还坚持“不夸大、不隐瞒”原则,事先如实向双方介绍情况,避免信息偏差。通过前期细致铺垫,他促成的婚恋对象契合度较高,不少成功牵手的情侣均表示,初次见面便因“信息真实、需求匹配”减少了沟通障碍。
“开办免费婚介,首先是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帮助更多年轻人找到幸福。”邵峥坦言,这一纯粹的公益初心,让他看到了商业之外更广阔的社会价值。这项举措不仅传递了城市的温度,也自然而然地将他服务幸福的链条延伸到了婚恋的最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