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抹零”遭遇“锱铢必较”引深思
□刘小刚
日前,金华市消保委公布2023年度全市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反向抹零”一例引人关注。
2023年3月,消费者刘女士在武义县北岭新城某超市购买了0.356公斤金针菇,标价为每公斤9.98元,计算费用为3.55元,商家“反向抹零”收取消费者3.60元。刘女士认为权益受到侵害,遂向武义县消保委投诉。经武义县消保委调解,商家及时纠正了违法行为,退回所收款项,向消费者道歉并取得谅解。
对此,有人认为,少找的5分钱微乎其微,啥都买不了,刘女士为此大费周折,过于斤斤计较,不值当。也有人说,5分也是钱,分厘都珍贵。好像都有理,但似乎都没有抓住关键。
笔者认为,“反向抹零”抹掉的是商家信誉,破坏的是市场消费环境。诚信经营是生意人的立身之本,哪怕是一个小菜摊、一家小超市也应遵循。而诚信需要长久维护,不然就会崩坏。试想,当商家迈出“反向抹零”第一步却不自省,缺斤短两等现象也就可能发生。如果多数商家都如此,那么一个市场的消费环境就会恶化,到最后也许会生意冷清。
而消费者的“锱铢必较”却反映了对权益的珍视,是面对消费侵权时坚决说“不”。该案例中,刘女士真正在乎的,也许不是这5分钱。我们设想,如果当时商家和刘女士事先商议,送她一点香菜或是小葱,或许就能皆大欢喜。但商家自作主张“反向抹零”,就属于侵害了刘女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对此,刘女士没有“无所谓”,而是果断走上维权路,维护了自身权益。
“反向抹零”遭遇“锱铢必较”,事情不大,却值得深思。
首先,“反向抹零”的出现说明市场消费环境还待优化。对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放心工厂、放心商圈、放心商户等放心消费单位的培育力度,加强公平市场建设,营造真正让人放心的消费环境。市场从业者要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记在脑海,刻进心里,付诸实践。
其次,刘女士“锱铢必较”给我们以启发:当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时,不妨多些“有所谓”,采取正当、合法措施维权。如果每个消费者都“锱铢必较”,或能制止“反向抹零”歪风,促进诚信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