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中的武士 行武里的文人
蒋六山的诗文集 你好不好奇?
记者 唐旭昱 文/摄
蒋六山这个名字,随着《蒋六山先生诗文集》开始众筹,再次进入大家视线。
蒋六山是什么人?他13岁中秀才,有“神童”之誉;20岁,去金华丽正书院讲读,与八婺贤俊切磋;三十而立,离开金华,游览大江南北,先后结识康有为、蔡元培、章炳麟等有识之士;年过半百,以垂老之躯投入革命斗争,与秋瑾成为忘年交……
蒋六山(1848—1925)原名倬章,又名鹿珊,字六山、乐山,兰溪柏社乡水阁村人,清代贡生、辛亥革命先驱。
《蒋六山先生诗文集》全书共一函六册,第一册为《铁甲山人诗钞》,收录蒋六山自庚午(1870)至戊寅(1878)9年间所作的诗歌,分为《芙蓉小草》《啁啾吟》《绿萍吟稿》三卷;第二、三册为《梅溪十话上卷》《梅溪十话下卷》,收录八婺汉晋以来至民国重要人物的掌故、诗文及评论;第四册为《葆康诗草》,收录蒋六山之子蒋俶在1904年至1922年19年间所作的诗歌;第五册为《蒋氏公学校刊蒙学三字经、幼稚园唱歌册》;第六册为《蒋六山先生传赞、讣闻、蒋俶浙江乡试卷》。
游历山水 结识朋友
“三会秋瑾”成忘年交
蒋六山是水阁村有名的乡贤,走在村里,你若提及他,村民都十分自豪。水阁村的蒋氏宗祠已有上百年历史,里面藏有《蒋氏宗谱》。
蒋六山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蒋提,清朝举人,能文能武,儿子蒋俶,清光绪年间秀才,曾留学日本,遗著《葆康诗草》。
蒋六山16岁时,其父亲就去世了。他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以卖文代考赚一些差旅费,游历各地,求师访友,考察民情,寻求匡国扶民之路。
《蒋氏宗谱》中收录一封《康有为寄蒋六山书》:“三年不见,又承存问,劳思可知,承赠诗章,诵不忍释,何其情深而文明也。大耆将届矍铄是翁愧多病,无以奉厚意,或冀相见耶,复承六山先生颐安。”
众所周知,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蒋六山亦参与其中。蒋六山比康有为年长10岁,但两人十分投缘。康有为赞赏蒋六山的才气与胆略,评价蒋六山是天下不可多得的英雄豪杰。
结识康有为后,蒋六山开始频繁参与救国活动,帮助蔡元培在上海办中国公学,助力章太炎在杭州办《经世报》。章太炎、蔡元培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蒋六山热烈响应,随即在杭州筹组浙江教育会,后返兰溪成立劝学所。在兰溪本地,从最初的创建家塾、梅溪试馆,到创办斌新学堂、模范学堂,推广蒙小学堂34处,开设武学、女学,教育救国的曙光在蒋六山心里冉冉升起。
光绪三十年(1904),蒋六山参加蔡元培在上海成立的光复会。1906年,又加入蔡元培、章太炎主持的浙江光复会,成为核心人物之一。
不过,蒋六山最广为流传的事迹,还是“三会秋瑾”。
第一次见面是1906年秋,在西湖之上,一艘画舫,一张小桌,两位相差27岁的志士相谈甚欢。当年12月,秋瑾从兰溪下船至将军岩上岸,第二次会见蒋六山。《浙案纪略》记载:“秋瑾以丙午(1906)十二月十九日偕王军到金华会见蒋六山,是为运动秘密会党之始。”1907年2月,秋瑾再次来到水阁村。遗憾的是,当年7月,秋瑾牺牲。
秋瑾曾作《偶录旧作拙句数首》诗,“即请鹿珊词坛指正”。诗共252言,称“久闻吾浙有蒋子”,又感“何幸湖山获订交”,盛赞蒋六山“高谈阔论惊人耳,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诲人思涌烂花舌,化作钱塘十万潮”,两人一见如故,“协力同心驱满奴,宗旨同时意气洽”,鼓励蒋六山“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天下英才数使君,踞鞍把剑气纵横,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
著作不少 遗留不多
丰富经历凝结在字字句句
作为清末民初的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蒋六山经历过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其间创办同乡会、地方学校、实业公司等,丰富的人生经历都在他的诗文中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比如,在与秋瑾第一次会面后,蒋六山便回到水阁村,秘密组织铁甲帮,而铁甲帮这一名字的由来是水阁村四周的山峦——铁甲山。关于铁甲山,蒋六山写过一首《铁甲山放歌》:“铁甲山,铁甲山,尔骨何黑颜何丹,一层一层砂间石,绝似锦袍之上一点一点赤血流斑斓。五月石榴花开红灼灼,沿山一带皆朱殷……如此奇奇怪怪、错错落落、红红黑黑、带砂带石草木不生之岩岫,定有轰轰烈烈、磊磊落落、刚强勇敢、光明正大,仁人志士生其间……”
蒋六山性格豪爽,交游广泛,与同为兰溪北乡名人的刘焜亦师亦友,虽然蒋六山比他大19岁。刘焜后来入了翰林院,曾给蒋六山写下《蒋六山先生传赞》,全文馆阁体(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总计七八千字。文章开篇就引用他人对蒋六山外貌的描述:“面方眉挺,眼大而圆,且有光,鼻露口哆,左右两牙,出唇外几半寸。”
蒋六山的长相的确不像文士,但他的文采和口才又让人觉得他就是个文人。比如,他喜欢喝酒,写出“一日不读书未尝愧耻,一日不饮酒便如负心事”;他谈夫妻恩爱,认为“相对一灯一诗一卷,错教人唤女门生”;面对生病的痛楚,有“诸君莫笑龙钟甚,壮士从来热血多”;从常见的自然景观中悟出人世的沧桑,感叹“日月至高处,蟾蜍蚀其光。何况尘世间,弱肉食畏强”。又因为经常外出游历,留下不少对地方风景民俗的写照,其中严婺杭三处最多,金华又以浦江、兰溪为最。写杭州“六和塔外即长江,两岸潮声送夕阳。无数好山留不住,一帆风紧过钱唐”;写兰溪“双溪西下瀔江清,水过黄湓夜有声。一样兰阴山上月,照来塔岭倍分明”……
除了个人诗集,蒋六山还仿照金华地区首部地方名人传记——元代吴师道的《敬乡录》,撰写了《梅溪十话》,历数八婺历代名流,并收录了他们的经典诗句。其中,也穿插着他对人、事、物的一些见解。
其子蒋俶,字葆康,受父亲影响早年留学日本,曾任金华府中学堂教员、浙江省谘议局议员、兰溪县代知事等职,他的诗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剧烈变革的宏大场景,如《俄舰东来太平洋将有战事南方戒严感而书此》《丙午仲春渡日本海》《东京杂咏》等。
按照记载,蒋六山著有《春晖堂文集》10卷、《梅溪诗话》10卷、《嵩阳杂俎》8卷、《六笙曲谱》4卷、《铁甲山人诗钞》20卷等书,但大多已不见踪迹。近日,经过兰溪市柏社乡六山中心小学、兰溪市嵩山历史文化研究所、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等单位和组织多年的寻访、收集、整理,首次汇编成《蒋六山先生诗文集》一书,期待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兰溪近现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