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社区:“银龄力量”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记者 龚睿/文 胡赣昌/摄
开栏的话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即日起,金东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小社区·大文章”系列报道,深入城市的神经末梢,看“小社区”如何写好基层治理“大文章”,展现新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此为第二篇,一起看看多湖街道东华社区的养老新场景。
8月23日一早,多湖街道东华社区东华家园小区居民陈秀清就在小区里忙碌了起来,和志愿者一起清理卫生死角的垃圾。陈秀清今年64岁,退休后的她没闲着,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在工作一上午后,她又前往小区就餐配送点拿到了自己在社区食堂预定的午饭。下午,她还报名参加了社区为老年人组织的健康问诊活动。
忙碌、充实,这是陈秀清的一天,也是东华社区不少退休老人生活的缩影。在这里,老年人享受着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为社区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作为全区最大的城市社区,东华社区有60岁以上老人6157人,占比达28%。如何让老年人对社区更有归属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成为社区面临的一道重要课题。
近年来,东华社区围绕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在关键小事上下功夫,真心实意捧出系列惠老举措,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银龄力量 在社区生辉
“这些红砖路终于改造完成了,我们出行更安全了。”今年夏天,东华家园小区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小区六条红砖路完成了改造。因为是老小区,东华家园小区六条红砖路雨后易滑,安全隐患较大,广大业主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
“银龄议事团”多次巡视了东华家园硬件设施情况,把小区红砖路易滑伤人问题汇报至社区,由社区牵头与物业公司等多方商议协调,并报上级批准安排资金,终于完成了红砖路的改造彻底解决雨天路滑问题,这让不少居民拍手叫好。
据悉,东华社区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内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民警以及退伍军人多的优势,排摸每个小区有号召力、有影响力且热心公益的老干部,将其纳入“银龄议事团”,定期开展老干部议事会,帮助解决小区民生问题。
“银龄议事团”团长余寿林还是省最美银耀志愿者,为人热心、做事踏实,赢得了不少居民的信任。在他的带领下,“银龄议事团”为社区解决了不少疑难琐事,也带动了更多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
凭借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对社区的深厚感情,退休老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为社区发展提供宝贵建议,也让社区决策更加贴近居民实际需求,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2023年,东华社区获评“省级乐活驿站”“老党员驿站”等称号。
此外,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楼,“老曹工作室”的律师曹兆源正与一位前来咨询法律事宜的居民交谈。曹兆源是一名老律师,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老手。退休后,他在社区办起工作室,义务为大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化解矛盾纠纷。
这是东华社区的一个特色举措。如何将矛盾纠纷快速化解在一线,是当下社区工作的难题也是必答题。东华社区选择在社区内推行“两官两师进社区”,吸纳社区的退休法官、警官、律师和心理咨询师长期在社区驻点,通过现场释法答疑等形式,解答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退休律师、法官们可帮了社区的大忙,现在我们做到了群众信访投诉和矛盾纠纷90%以上在社区内化解!”对此,社区党委书记蔡慧珍很是欣喜和自豪,工作室办起来后,很多居民都愿意来工作室咨询调解,对他们很信任。
除了老干部,东华社区还组建了“老兵帮帮团”,将退伍军人纳入社区治理的行列。
一方面,社区定期召开老兵茶话会,邀请他们讨论近期社区治理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社区定时举办“银青对话”,邀请老兵为青少年讲述革命历史故事,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东华社区也因此收获了“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五好基层关工委”等称号。
便捷养老 让晚年幸福触手可及
中午时分,东华社区各小区就餐配送点开始热闹起来。在社区食堂预定过午餐的老人们纷纷在此排队领取午餐。
王阿姨今年68岁,这一份午餐有荤有素还有汤,只需10元。如果年龄达到75岁,则只需要6元。“现在社区食堂可以上门配送,不用做饭了,而且走两步到小区门口就能拿到,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很方便。”王阿姨说。
民以食为先。2023年开始,东华社区办起了社区食堂,老年人可以前往就餐且根据不同年龄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然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该怎么办?为此,社区积极探索“中央厨房+配送就餐点”的养老食堂新模式,将社区食堂分为中央食堂和小区就餐点。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饭上门的服务,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东华社区还将食堂配送范围扩大至社区外。如今,周边社区的老人同样可以享受东华社区的送餐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东华社区大境花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几位老人笑容满面,相互闲聊。服务中心内洗衣间、助浴间、餐厅、康复室、理发室等场所应有尽有,为老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蔡慧珍介绍,在对社区养老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后,社区打造了两个多功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境花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紫金湾银湖日间照料中心,照料中心内包含托养间、日间照料间、洗衣间、助浴间等设施,同时将东华家园、心怡家园、紫金湾等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串联启用,结合社区的心善健康小屋,为辖区老年人送去温馨的健康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需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让老年人精神世界更丰富,晚年生活更幸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文娱生活更充实。将居民需求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2016年,社区率先建立了社区老年学堂,开设音乐、瑜伽、走秀、舞蹈、太极拳等各类课程,让老年人学习知识、放松身心的同时,可以掌握更多技能、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
“基于老年人服务需求,我们积极整合社区周边资源,搭建‘党建引领+专业服务+多方联动’的养老服务模式,引入梅鹤雅集、金东人文博览中心、曙光小学等28家“幸福合伙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送老花镜福利活动、眼睛健康保健等各项公益服务活动,让社区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蔡慧珍说。
需求导向 用真心换群众真情
“夏天天气热,新场地建好以后,再也不用在闷热的车库里做手工活了。”8月23日,东华社区心怡家园小区的东华共富工坊内,63岁的言奶奶一边做手工活,一边和身边的老人们谈笑。退休后的言奶奶赋闲在家,一有空就会来共富工坊做来料加工,每月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一来是打发时间,二来还能贴补家用。另一位正在干活的钱奶奶也表示,现在有了固定的合作商和舒适的工作场所,退休后也能发挥余热,实现自己的价值。
2022年,蔡慧珍初来东华社区就任党委书记,在心怡家园走访时发现不少老人聚集在车库里做来料加工,现场环境闷热。于是,蔡慧珍找到心怡家园业委会副主任苏丽青商量,经过多方沟通协调,新的东华共富工坊很快在新址成立。原本设立在车库的临时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了有规模有组织的共富工坊,东华社区也因此成为“区级高质量就业社区”。
社区工作,重在一股真心,要走到群众身边了解所需所求,对待老人亦是如此。这件事情,让居民看到了社区满满的真心。如今,每每看到蔡慧珍来到小区走访,居民们总是会热情亲切地迎上去喊一声“蔡书记”。
“志愿者们常常上门来看我,定期给我打电话问我有什么需要,给我做基础的身体检查,就跟亲人一样。”说起社区网格员,今年83岁的何爷爷连连称赞。逢年过节,社区网格员会上门和老人们聊天,陪他们贴春联、剪窗花,提供日常关怀。
在东华社区,还有一群空巢独居、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等特殊老年群体。为将服务做到极致,社区将这些老人的名册进行编制,为他们定制需求清单,定时定期打电话询问需求、上门帮助解决困难,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和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居民愿意提出诉求,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蔡慧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