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金丹携手育药香 山海同心筑富路

技术赋能打造丹巴高原中药材绿色产业新标杆

□记者 卢晨夏

春染川西,万物复苏。在四川省丹巴县墨尔多山镇中纳顶村的田间地头,一幅对口支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3月12日,由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援派丹巴县工作分队牵头,联合四川省蜀地源中药材有限公司、丹巴县国资公司及墨尔多山镇共同打造的206亩党参种植基地正式开启规模化种植,标志着两地产业协作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跨区域协作: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金东区作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板块,立足丹巴县高海拔生态优势和中药材产业基础,创新“东部资源+西部土地+技术赋能”协作模式。项目整合金东区资金支持、四川省供销社技术保障及丹巴县劳动力资源,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产业振兴机制。中纳顶党支部书记巴丹表示:“中药材种植技术正是我们所急需的,对口支援不仅带来项目,更送来了可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

技术赋能: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在党参苗栽种的前一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率先开课。“党参根据长短要调整摆放的角度,疏密要控制在3厘米左右……”蜀地源总经理袁维荣带领6人专家团队,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手把手教授整地、种苗等关键技术,60余名参训村民通过“理论+实操”快速掌握标准化种植要领。“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学科学管理,每天还有100元工资!”村民桑郎罗布在培训现场兴奋地说。项目特别设置25天集中种植期,既保障种植质量,又形成“以工代训”长效机制,为当地培育首批中药材种植技术骨干。

多元增收:铺就共同富裕“幸福路”

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效益分红”三重增收机制惠及百姓。前期土地平整、施肥阶段吸纳40名劳动力,栽苗高峰期用工达120人,后期田间管理稳定提供40余个岗位,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更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的是每亩超1.5万元的经济效益预期。“等学到技术,我家10亩地也要种党参!”村民益西江初在田间干劲十足。此外,村集体在项目中持有干股,党参丰收便可拿到分红,更是激励村民们上下一心、精耕细作,把党参种植当成自家事。项目还配套建设种苗繁育和初加工设施,并采取“保底价+市场浮动”机制,收购党参确保销路,为后续丹巴群众自主种植解除后顾之忧。

生态经济:擘画绿色发展新图景

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党参种植不仅盘活闲置土地,更构建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采用有机复合肥替代化肥、物理除草结合生物防控等绿色技术,既保障药材品质,又守护高原生态屏障。金东区驻丹巴县工作分队队长吴晨飞介绍:“我们挖掘丹巴县高海拔地域优势与多元土地资源,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高端人才引育,致力于构建党参、川贝等药材千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眼下,中纳顶村的党参基地已全面进入栽种阶段,预计年内即可产生效益。这场跨越千里的“山海之约”,正通过产业协作的纽带,将东部先进理念与西部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在川西高原谱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随着更多群众掌握“技术密码”,丹巴县中药材产业必将绽放“共富之花”,为对口支援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