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
“80后”教师十年等待书写“生命教案”
本报讯(记者 廖怡晴)3月31日,金华市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里,血液分离机发出嗡鸣声,在红十字志愿者的陪伴下,戚旭琴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历经两个多小时,这位在丽水市文元学校担任教师的金东人完成了人生最特殊的“教案”,成功捐献126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金东区第4例、金华市第80例、浙江省第11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距离第一次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经整整十年了。”戚旭琴告诉记者,这场跨越十年的生命接力,始于2015年一次普通的无偿献血——彼时戚旭琴在献血车上偶然听到工作人员讲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立刻进行了登记。这份承诺如同深埋心底的种子,在十年时光里悄然生长,今年年初接到区红十字会通知配型成功的电话时,她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捐献。
“其实没想太多,只觉得能帮人就去做了,就是举手之劳。”42岁的戚旭琴谈及捐献初衷时语气平和。十年来,她保持着“路过献血车就去献一次”的习惯,累计献血11次,献血量4200毫升。这份坚持源于朴素的信念:“对身体没坏处,还能帮助他人,多好的事。”得知受捐者是一名儿童时,身为人母的她感同身受:“我也是一位妈妈,特别心疼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捐献过程中,家人的支持让戚旭琴倍感温暖,不仅丈夫全力支持,大女儿也为她鼓劲。病床上,看着采集设备,她和医护人员打趣:“除了手有点儿麻,没什么感觉。就当给自己放个‘捐献假’。”乐观开朗的模样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这份生命的馈赠背后,是我区日益浓厚的公益氛围。近年来,区红十字会持续推进“三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工作,通过系列科普活动,进一步提升大众对于“三献”工作的认知度,打破群众的认知误区,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金东大地生根发芽。据了解,目前全区已有557名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窗外的梧桐树起新叶,当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郑重移交给运送人员时,戚旭琴轻轻舒了口气。这场十年之约画上句号,另一段跨越山河的生命故事,正悄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