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物

高考大突破!

川西丹巴高中三年蜕变背后的金华力量

□记者 方柯

6月25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高级中学传来喜讯。该校首届“树德班”36人参加高考,特控线上线11人,本科上线35人,上线率97.2%;全校参加高考119人,本科上线77人,上线率64.7%,较2024届增幅92.5%。值得一提的是,藏族姑娘西绕拉姆以623分的优异成绩,同时通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校专项计划初审,有望成为丹巴县历史上首位被清华大学录取学生。

奔腾不息的大渡河,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山谷间蜿蜒流淌,翻涌的浪花,仿佛也载着六月金榜的欢歌。这组亮眼的数字是莘莘学子的寒窗硕果,是群山深处绽放的教育之花,更映照出丹巴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用信念与汗水浇灌的希望答卷。

2022年,浙江金华第一中学副校长金惠忠作为“组团式”教育帮扶校长,带着2000公里外的教育热忱,来到丹巴高级中学。“当中组部在金华遴选丹巴高中校长人选时,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出身农村的他深知,高中到大学的跨越对山里的孩子意味着什么。“这不仅能改变个人前途,更能托起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份源自亲身经历的信念,让金惠忠与首批来自浙江的3位帮扶老师,毅然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援川支教路。

叩门破局

直面教育洼地塑信心

为尽快了解当地教育情况,2022年6月,金惠忠提前两个月抵达丹巴。据了解,丹巴高级中学地处离县城5.6公里的墨尔多山镇,全校1051名学生。深入走访后,金惠忠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复杂性。“当地家长普遍缺乏系统化育人能力,大量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离异、单亲及隔代抚养家庭比例突出,形成特殊的教育生态断层。”金惠忠说。更严峻的是,多年来,学校重点大学升学记录为零,即便有民族地区政策加分,本科上线人数也寥寥无几,一道无形的“教育鸿沟”横亘眼前。然而,比数字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地根深蒂固的观念束缚——“优质生源外流”。“许多家长倾向于将孩子送往成都、绵阳等教育强市。”金惠忠明白,在这些父母眼中,县域高中犹如深陷群山的“教育洼地”,难以承载孩子的升学梦想。

“改变,必须从叩开学生家门开始!”面对当地严峻的教育现实,金惠忠攥着当年中考前100名学生名单,带领支教团队踏上“颠簸”的家访路,扎进丹巴的群山褶皱。“这里地广人稀,有时候我们驱车三小时,到了山顶可能也就只有三五户人家。”金校长回忆道。然而,教育者的脚步何曾被高山阻挡?一次次翻山越岭的家访,成为对“县中必弱”偏见的温柔拆解。历经百余次登门恳谈,最终成功挽留36名中考600分以上的优秀学子在丹巴就读,一举打破了本地高分生源外流的“魔咒”。

硕果初绽

高原绽放教育之花

生源稳住了,肩上的担子却更沉了。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秋季,金惠忠牵头创办了高中“树德班”,旨在打造涉藏地区县域高中提质示范点,为全县教育升级撬动“支点”。他与帮扶团队在管理、教学、学风上锐意革新,构建“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打造“四维德育”育人理念,确立早自习、大课间、小班会、早晚课、眼保健操“五到场”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提升学校治理效能。望着书声琅琅的“树德班”,金惠忠语气里充满着笃定:“这不仅是孩子们梦想的摇篮,更是‘教育共富’征程上最鲜活的注脚。”此后,学生管理如春风化雨般焕发出蓬勃生机,整个校园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奔涌出持续向上的教育活力。

同时,金惠忠创新频出,以“山海联动”破题教育资源壁垒。2023年暑假,在他精心策划下,丹巴高级中学开启了浙江研学之旅,25名师生跨越山海奔赴浙江。“行万里路的研学方式,可以让知识变得鲜活而有温度。”在金惠忠看来,这种沉浸式的研学体验,不仅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更让他们以全新的视角认知世界,激发学习热情。

耕耘的汗水,终将浇灌出希望之花。202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人数相较往年陡增500%,加分上线、艺体上线也分别增长57%和38%;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再攀新高,增幅达68%。当老师们将高考录取通知书送到牧民家长手上时,对方点燃的鞭炮与敬献的哈达,成为对教育者最质朴的礼赞。“这份感动是沉甸甸的,远非简单的成就感所能比拟。”金惠忠感慨这份来自大山深处的真挚谢意,比任何荣誉都来得厚重。

走过三年系统帮扶的时光,丹巴高级中学如同经历了一场蜕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校管理日益精进,教师队伍焕发新颜。实践的土壤里,凝结出可供借鉴的“丹高经验”,让每个山坳里的梦想,都能在知识的阳光下拔节生长。值得一提的是,丹巴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成效显著,也赢得中组部、教育部高度肯定,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被帮扶高中校领导专题培训会上,金惠忠校长作为浙江省唯一代表作教育帮扶典型交流发言。

情系长远

打造“带不走”的师资

在丹巴高中的教室里,一块屏幕正连接着2000公里外的浙江课堂。金惠忠创立的“双师课堂” 以“一课两师”模式,让金华一中、艾青中学等名校的20名骨干教师化身“云端导师”,每月输送全学科主题精品课,穿透地域教育壁垒。“这既是调动浙江后方优质资源,也是扩大帮扶队伍。”金惠忠介绍,浙江名师主讲时,丹巴教师担任助教同步研学,形成“输血”与“造血”并重的长效机制,既让藏区学子触摸到东部教育的前沿理念,更让本地教师在协同教学中完成专业蜕变。

为深研学生成长脉络,三年来,金惠忠带领团队跋山涉水,足迹遍布丹巴县所有乡镇的主要村落。他们牺牲一个又一个休息日,推开一扇又一扇家门,只为触摸学生成长最真实的脉络,将科学育人理念播撒进群山深处。这份执着,也悄然影响着下一代。在丹巴的三年,恰逢女儿高中关键期,金惠忠心中虽有遗憾,却惊喜地发现,女儿深受自己影响,心中悄然种下了未来投身支教的种子。教育的火把,就这样,在父亲点燃的山径上,被年轻的手稳稳接住,映照着山海迢迢的征途,传递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树德班”声名鹊起,丹巴高中吸引力显著增强,不仅有效遏制了生源流失,更吸引了泸定、康定等周边县市的学生慕名前来求学。学校规模稳步扩大,昔日“教育洼地”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我们走后,能留下什么?”当“帮扶能带给学校什么”的答卷逐渐清晰,金惠忠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欣喜的是,三年来,他着力打造“带不走”的队伍,促成51对师徒结对,建成8个名师工作室,90余名教师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机制,为丹巴培育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高质量本土教师队伍。优质教育资源,在高原真正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