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园:以科技农业为笔 绘就两岸共富新画卷
□记者 鲁珂帆
在岭下镇八仙积道共富带核心区,有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这里,不仅是农业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更是两岸合作、共同致富的生动实践地。而园区的负责人张园园,正以她的热情、智慧与坚韧,书写着属于她的农业篇章。
张园园是金华浦江人,其投身农业领域的初衷,既饱含对家乡的深情,又有着对未来的远见。一方面,八仙积道共富带项目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让她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如今的乡村,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落后模样,而是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宝藏之地。另一方面,她希望将台湾优秀的种植技术引入家乡,实现反哺。“当初来到这里时,眼前还是一片荒草地。”张园园回忆道。随着八仙积道共富带项目的稳步推进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曾经的荒草地已摇身一变,成为绿水青山环绕、科技生态农业大棚林立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建设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做农业工作是很困难的。”丈夫卢国峰感慨道,在他眼中,张园园不仅是生活上的贤内助,更是他“无可替代的事业伙伴”。户外大棚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天气太热,搭大棚的镀锌管温度过热,没有办法施工;天气太冷,安装师傅的手又冻得拿不稳管子,这些都会影响项目建设的时间。“在建设时我们就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尽量选择天气好的时候,请更多的工人,花更大的成本,科学合理安排多点施工,争分夺秒完成任务。”张园园说道。现在,张园园依然每天来到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哪里有不足的地方都会跟进,这对创业夫妻在汗水中浇筑信任,将荒草地蜕变为科技农业的绿洲。
走进产业园,一号智能大棚种植了数十种台湾特色水果,如嘉宝果、莲雾、香水柠檬、芭乐等,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和学习水果生长过程的机会。二号智能大棚主要种植燕窝果以及各式的火龙果,“燕窝果是火龙果中的皇后,金黄外皮裹着晶莹果肉,口感如燕窝般爽滑,清甜中带着奶香,营养丰富,堪称水果中的黄金。”张园园向记者介绍道。三号智能大棚则主打新品种的超大蓝莓和高端的百合花系列。通过精准的数字化管控,从智能灌溉到科学施肥,每株作物都享受定制培育。产业园还注重水果的深加工,张园园表示,通过深加工,他们可以将凤梨等水果延伸出多种产品,提升水果附加值,也能帮助解决水果滞销问题,保障农民的收益。此外,园区的工人大多来自周边,这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产业园不局限于传统的一产种植,而是围绕着一产,打造了超有趣的农业观光研学,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我们希望把台湾的观光农场模式引进来,在这里可以学习到宝岛农作物的特性、种类、生长情况,还能沉浸式感受种植或加工全过程。”就拿凤梨酥制作来说,游客可以先去了解凤梨的种植知识,再体验加工和烘焙,最后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和家人分享。这样独特的研学体验,不仅拉近了大家与农产品的距离,增加了彼此的粘性,还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好产品带来的快乐。张园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农村年轻人返乡,让他们在家乡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推动金东的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张园园的“新农人”角色不止于土地。田间归来,她化身“网络达人”,在微信视频号“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发布短视频。起初,她只是为了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园,渐渐地,她的视角更加开阔,不仅介绍农业产业园区,还积极宣传周边地区的景点,推广区里的政策和大型活动。“我们每天都要出一条短视频,有一次,为了不断更,我在飞机起飞前一刻争分夺秒才录好音,然后赶快发回去剪辑。”张园园表示,短视频的文案创作、剪辑、录制都要精益求精,她们每天会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在制作上,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在做什么,让更多农民兄弟了解惠农政策和金东的营商环境。未来,她还计划将直播间搬进农田,让更多人看见金东的优质农产品。
如今的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占地198.2亩,投资超5000万,已发展成为集种苗研究、种植、销售、农旅、研学、文创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张园园用自己的行动,在金东的土地上深耕 “共富田”,让科技农业的根系在故乡深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