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朱惠娟:灶火琴音里的豆腐人生

□记者 楚千会 实习生 朱思远

“惠娟,快点,客人来了!”

随着一声吆喝,朱惠娟推开坡阳古街那扇斑驳的木门。门内不见菜单,却见琴棋书画静立,一方茶桌水汽氤氲,茶香悄然盈室。这间老屋在简单雅致中诉说着久远,豆香沉淀在此,经一名退休厨娘手中焕发出新的光亮。

店堂深处,古老的石磨盘正哼着岁月的小调。饱满的豆粒在朱惠娟沉稳的推转下温柔碎裂,化作乳白的浆汁。“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磨豆子的。”朱惠娟额角沁着细汗,嘴角却噙着笑。那锅小火煨了一夜的猪蹄炖豆腐在灶上咕嘟轻唱,醇厚的肉香裹着豆香,丝丝缕缕钻进鼻腔。当深褐油亮的猪蹄与金黄软糯的黄豆被端上桌,筷子轻触便骨酥肉烂,舌尖未动,暖意已顺喉而下,醇香久久缠绕唇齿。

豆腐宴的根,深扎在清嘉庆年间岭下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斗富会”。当雅畈人抬来奇珍异宝时,岭下朱氏却请出了一位耄耋老人和她膝下的儿孙——他们比的不是浮财,而是扎扎实实的“福气”。族长遂以老人家的豆腐设宴款待宾朋,邀八方来客共沾这份人间圆满的吉庆。自那时起,这带着生活温润祈愿的豆腐宴,便如同古街的青石板路,在岁月里蜿蜒至今。

六十五岁的朱惠娟,正是这豆腐风味的当代守护者。从政府机关食堂掌勺半生退休返乡后,2022年下半年接过了祖传的汤勺,并着手修葺古街上豆腐宴的门面。如今,“坡阳豆腐宴”已是古街熠熠生辉的“金牌名片”,食客慕名远道而来。五十余桌宴席次第铺开,几百人熙攘谈笑,佳肴为底,铺陈开古街最活色生香的画卷。更妙的是,“子孙满堂”、“节节高升”这些饱含深情的菜名,随着宴席散场,将祝福送往四方。

这一道道豆香四溢的菜肴,如无形的丝线,联结起古街内外。食材取自当地菜农之手,让辛勤耕耘有了安稳回报;村民加入制作团队,习得傍身之技;慕名而来的人潮,亦成为滋养整条古街的活水。商户间彼此照应,和气生财——这古老智慧,变成岭下“斗富会”愿景最朴素的诠释。

豆腐宴长青的秘诀,深植于朱惠娟掌心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对客人负责任的。”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那口至味,她认定必须用山南头柴火慢慢熬出的盐卤豆腐,外脆里嫩,糯中带甜。因豆腐鲜味易逝,宴席从不接散客,只接受提前预约;菜单亦非固定,朱惠娟必亲力亲为,根据来客精心调整。为确保核心菜品那口不变的熨帖,无论多少桌,主勺必定是她自己。后厨团队亦是长期固定的伙伴,手套口罩统一配发,洁净是不容妥协的底线。

“豆腐百搭,放哪道菜都相宜。”朱惠娟本人亦如这随物赋形的豆腐,善于将爱好织进工作的经纬。店里的音响与麦克风,专为她歌唱的兴致而备,当年在机关食堂炒菜时,在油烟中哼会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当夜晚宴席时光从容,常可见她系着围裙,与宾客欣然同歌共舞,灶火的热气也难掩那份纯粹的欢腾。

在事业的滋养下,朱惠娟精神依然如古街晨曦般清朗。她最深的念想,便是让这灶火永不熄灭。她已将目光投向年轻的下一代,外甥媳妇朱春娱常在店里帮忙,那同样是个手脚利落、眉眼含笑的女子。看朱春娱凝神学着推磨的力道,或细心记录每道菜的时辰火候,朱惠娟眼底便漾开欣慰的波纹。薪火相传的安心感,于她比账本上增长的数字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