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汇聚处,筑就助残“温暖港湾”
——记源东乡残疾人之家
本报讯(记者 滕绪 金佳衡)在源东乡半垄村,一座四层小楼上张贴的“扶残、助残、爱残”标语醒目而温暖,这里是承载着48名庇护对象梦想的源东乡残疾人之家。自今年7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它以全方位的服务和充满温度的关怀,成为残疾人群体逐梦路上的坚实后盾。
一切的缘起,要追溯到2018年。源东乡村民施小英在家中创办“残疾人之家”,吸纳乡里的庇护对象,为他们提供手工活制作的机会。“最开始就是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这些庇护对象们需要一个能做事、能交流的地方。”施小英回忆道。6年来,她像一位大家长,守护着这些庇护对象,看着他们在手工制作中逐渐找回自信与笑容。而随着庇护对象数量逐渐增加,从最初的零散帮扶到形成一定规模,建设一个更完善、更专业的残疾人之家被提上日程。2024年,在源东乡党委支持下,一座占地950平方米的现代化残疾人之家破土动工。
新落成的四层建筑里,每一层都承载着独特的生活场景。一楼食堂每天飘出饭菜香气,工作人员清晨便开始准备营养午餐,让庇护对象们在饱腹中感受家的温暖。二楼则是来料加工区,也是核心阵地。从2018年起,施小英便与蜡烛厂建立来料加工长期合作,所选产品注重产品安全、工序简单,不仅能让庇护对象们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每月还能获得一定收入。三楼是住宿区,配备无障碍设施,为有住宿需求的庇护对象提供温暖的栖息之所。四楼则是会议室,兼具日常活动与学习功能。在这里,残疾人之家会组织各类活动,或是技能培训,或是文艺表演,让庇护对象的精神生活同样丰富多彩。
这座充满活力的残疾人之家,背后是“党建+助残”的创新模式支撑。源东乡党委以“追光源梦”党建品牌为引领,推动与金义东轨道交通集团、金华社发集团等单位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为29名庇护对象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并按照1:8的专业服务配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更定期引入卫生院医生、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力量前来开展义诊、帮扶,让服务更有温度、更具实效。“我们希望整合各方资源,为庇护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身体康复到心理疏导,从技能培训到就业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源东乡党委委员江珺介绍。
在这个温暖港湾里,每天都上演着蜕变的故事。曾蜷缩角落的盛亚萍,在音乐角的活动中成长为公益演出的“小太阳”;生活不能自理的郭丽安,通过定制训练计划学会多项生活技能;擅长手工的曹小春,不仅自己钩织作品义卖,还带动其他伙伴共同创收……这些,只是残疾人之家众多成长案例的缩影。在这里,庇护对象们在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体活动中,一点点突破自我,实现从“受助者”到“奉献者”的转变,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希望这里能一直成为孩子们的依靠,看着他们越来越好,我就满足了。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残疾人事业,加入助残队伍。”对于未来,施小英满怀期待。
源东乡残疾人之家,正坚持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扶残、助残、爱残”的工作理念。它既是庇护对象们的“温暖港湾”,也是爱心汇聚的“公益阵地”。“我们会持续关注残疾人之家的运营情况,不断优化服务,为更多残疾人点亮生活的希望之光。同时,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更多社会力量,让‘爱无界 心手相连’的理念传递得更远。”江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