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乡音话心结”到“老乡解乡难”

孝顺镇探索“以外治外”善治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 王超亚)在孝顺镇的街头,操着四川口音的商贩与本地摊主热情攀谈,安徽籍工人在社区调解室里为老乡答疑解惑,贵州妈妈带着自闭症宝宝在“安邻驿家”领取康复资源……这幅“新老孝顺人”和谐共生的图景,正源于当地创新推出的“以外治外”基层治理模式。

作为外来人口占比超66%的“新移民大镇”,孝顺镇18万总人口中,12万来自云贵川、安徽等9个省份。“流动人口多、地域差异大、诉求分散”曾是基层治理的三大难题,有的新居民因不熟悉本地政策“跑断腿”,有的因语言隔阂与本地人产生误会,甚至劳资纠纷、邻里矛盾因信任缺失久拖不决。如何让“外来者”成为“治理者”?孝顺镇给出了答案:以“积道善治·有‘孝’先锋”项目为抓手,构建“以外调外、以外服外、以外治外”的治理闭环,让“老乡管老乡、老乡劝老乡、老乡服务老乡”成为基层善治的生动注脚。

在孝顺镇“安邻驿家”综合服务平台里,一张“新居民需求清单”被贴在显眼处:“公交路线指南”“租房避坑手册”“低保政策解读”……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正是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团队“蹲点”收集的真实诉求。“刚来这里时,我连买菜都不知道去哪,更别说给自闭症宝宝申请康复补助了。”贵州籍妈妈李女士回忆,去年她带着1岁多的孩子初到孝顺,因对本地政策一无所知而陷入困境,是“安邻驿家”主动联系民政部门,帮她对接了康复机构和补贴渠道。

像李女士这样的案例,在“安邻驿家”的服务台账里不胜枚举。这个由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运营的平台,围绕“工作适应、生活融入、文化交融、社会参与、关爱服务”五大方向,以“订单式”(按需定制服务)与“菜单式”(提供可选项目)结合的方式,为新居民解决“关键小事”:帮刚入职的务工者熟悉厂区周边配套,为经济困难家庭链接社会救助资源,组织“乡音故事会”让不同地域的新居民分享家乡文化……“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服务好小家’,更要让新居民在被服务中找到归属感,主动参与‘治理大家’。”同悦社工中心负责人介绍。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