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以法暖“新”

我区创新推进新就业群体法务集聚区建设

本报讯(记者 王超亚)夏日炎炎,快递小哥穿梭在街巷,网约车司机在路口接单,电商主播在直播间忙碌……这些活跃在城市“毛细血管”中的新就业群体,正以蓬勃生机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然而,劳动报酬拖欠、合同纠纷、工伤认定难等问题,也曾让他们在维权路上“犯难”。如今,随着金东新就业群体法务集聚区的落地生根,这些困扰正被逐一化解,一张覆盖广、响应快、服务准的“法治护航网”,正以温暖的法治力量,为新业态从业者撑起“安心伞”。

“以前遇到法律问题,根本不知道该找谁、去哪办。现在好了,照着集聚区地图走,调解、咨询、援助一站式搞定!”近日,“美团优选”配送员黄某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新就业群体的真切感受。

黄某的故事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因单位拖欠4600元劳动报酬,他本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却卡在了“不会写起诉状”这一步。偶然间,他翻到区司法局发放的《新就业群体法律风险应对指引》,顺着指引上的法务集聚区地图找到咨询窗口,值班律师不仅当场帮他代书了起诉状,还详细讲解了起诉注意事项。“原本以为要跑断腿的事,半小时就解决了!”黄某感叹。

这样的便利,源于区司法局对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针对新业态从业者“时间碎片化、地点分散化”的特点,我区立足“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成果,在建筑业总部打造“法务服务集聚区”,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等高频服务事项集中布局,并绘制清晰的“服务地图”;同时,在快递物流、网络平台、大货车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依托358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和12348热线,织密服务网络。“从集聚区的‘核心阵地’到遍布行业的‘神经末梢’,我们要让新就业群体‘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解得了难’。”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何祖兵说。

服务阵地建起来,更要“活起来”。在我区,一场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法治护航行动”正持续推进。区司法局联合工会、行业协会等部门,针对快递外卖、电商物流等领域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通过“浙里调解”“解纷码”等平台实现“指尖解纷”。与工商联深化“千所联千会”合作,成立“新业态新群体服务联盟”,推动律师事务所与行业商协会结对帮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设“绿色通道”,推出“律师+调解”“咨询+援助”等复合型服务模式。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调解新业态劳动纠纷139件,涉及金额279万元。律师值班“坐诊”接待咨询247次,提供法律援助3件,法治服务的“温度”与“力度”同步提升。

不久前,网约车司机李某等数十人的经历,便是这一机制的有力印证。因出租方强行收回车辆且未退还每车10000元保证金,李某等人陷入“无车可开、无钱可退”的困境。接到求助后,区司法局立即指派调解员介入调解,通过专案研判、查阅卷宗、分析争议焦点,最终促成三方达成协议,两家公司如数退还保证金。“原本以为要打持久战,没想到调解员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李某说。

服务不仅要“兜底”,更要“靠前”。区司法局坚持“需求导向”,通过走访调研收集新业态群体法治“痛点”,梳理出合同签订、劳动时间、工伤认定等高频需求,编制《新就业群体法律风险应对指引》1000余份,结合新春招聘、五一劳动节等节点开展普法活动24场次,发放资料3000余份,还创新推出“以案说法”普法直播间,用“接地气”的方式传递法律知识。针对平台企业用工矛盾易发问题,我区主动上门开展普法讲座,从合同审查、安全教育等方面提出法律建议,帮助企业从源头上防范风险。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区还在法治服务中引入Kimi、DeepSeek等AI工具,通过“分析—研判—生成”三步法协助开展前期研判分析,服务效率提升50%,让法治服务更智能、更精准。

从“找法无门”到“触手可及”,从“被动维权”到“主动护航”,我区新就业群体法务集聚区的建设,不仅为新业态从业者托起了“稳稳的幸福”,更探索出一条以法治赋能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新路径。“新就业群体是城市发展的‘新力量’,我们要用法治的温暖,让他们在奋斗路上更安心、更有底气。”何祖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