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90后”小夫妻的锦鲤人生
□记者 廖怡晴/文 王毅琳 陈奕诺/摄
“这是我们最漂亮的大日黄猿锦鲤,见者好运哦。”七月的热浪裹着蝉鸣,在孝顺镇中柔村的路赢锦鲤养殖基地里,穿着牛仔裙的余璐滢举着手机,对准水池。镜头里身形敦实的李琳蹲在池畔,手掌托着一把鱼食,一条硕大的金色锦鲤竟似认得这双手掌,甩着尾巴凑过来。余璐滢笑眼弯弯:“我们家锦鲤就认他这双手。”
这双略显宽厚的手,却做着精细的活计。13年前,22岁的李琳一头扎进锦鲤养殖行业,成为金华市区最早一批锦鲤养殖户,时光流转,李琳如今成了圈里人口中的“锦鲤大王”。妻子余璐滢则化身短视频导演,用镜头记录下这方水世界的点滴。
李琳望着满池游弋的锦鲤,告诉记者:“每条鱼的花色都不一样,性格也不同。没有一条鱼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万里挑一。”“对鱼的喜欢就像衣柜里的衣服,永远觉得少一件。”他压低声音,仿佛分享甜蜜的秘密:“我在外面还偷偷买锦鲤呢,忍不住,太喜欢了。”
因为热爱,每一尾锦鲤都承托着李琳的十二分心血。
“养殖锦鲤,水质、水温、种鱼的品质都很重要。我们都是从日本采购最优质的种鱼进行繁殖。”李琳说。
自2014年尝试自主培育起,他们便在这条路上精进不休。从蚊子般大小的“水花”开始的生命,三天后变成“夏花”小黑点,再被日日精心呵护。“孵化第一批鱼苗时很激动,很紧张,就怕产不好,幸好成功率比较高。”李琳感慨。“他每次孵化都要蹲在水池边盯半天,比看娃写作业还认真。”余璐滢在旁边笑言。
多年来,这样的专注贯穿始终。虽然科技便利,李琳仍笃信人工喂养才能体察每尾鱼细微的食欲变化。日积月累的亲近投喂,让池中锦鲤格外亲人。人至池边,鱼群便聚拢游来,手捧饲料,鱼儿还会轻啄掌心觅食。“疲惫时在鱼池旁呆上半天,看鱼吃饲料,非常解压。”李琳告诉记者。
从鱼苗到成鱼要经过严苛的筛选:第一轮淘汰弱苗,第二轮看体型,第三轮挑花纹……如今,李琳的鱼塘里有4000尾左右的精品锦鲤,种类多达20余种,价格从几百到几万元不等,皆是“万里挑一”的成果。
“万里挑一”的鱼,也成了客户的“心头宝”。李琳夫妇坚持提供包含上门指导、设计鱼池、维护售后的“一条龙”服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养了鱼以后,生活就没了准点。”李琳回忆,有一回一位江西客户出差途经金华站,临时起意要买锦鲤。中午12点接到电话,傍晚6点客户来到基地开始挑鱼,晚上9点装车完毕,9点20分星夜兼程赶往江西。直至凌晨1点放鱼入池,忙完已近3点。李琳却毫无睡意:“心里像挂着事,睡也睡不去,总惦记着鱼的状态。”第二天一早,他又赶去查看情况。
细致入微的用心,客户感受真切。家住孝顺镇的老客户王正强,已陆续从李琳这里买了三十多尾锦鲤。他熟门熟路地来买饲料:“老板人特别好,买鱼时给了很多专业建议。”王正强告诉记者,他最初是看到抖音账号“金华锦鲤大大”,被吸引而来。“我偏爱红白锦鲤,颜色鲜艳,观赏性也好,希望它们能给我带来财运。”王正强说。
久而久之,许多像王正强这样的客户,都成了夫妇俩的朋友。“成交锦鲤对我们来说,从来不只是生意,更是交朋友的过程。客户需要我,我就去。”李琳夫妇笃信这一点,随叫随到。
“自古以来,锦鲤就能带给人希望和慰藉。”李琳告诉记者,常有客户说,他们不仅是锦鲤的贩卖者,还是情绪价值的提供者。
鱼塘边的生活,交织着汗水与意趣。“他养鱼我养‘号’,鸡飞狗跳热热闹闹。”余璐滢这样总结他们的日常。
大热天里李琳俯身看鱼,余璐滢举着手机“监工”。“‘奶茶’快来!”她蹲在池边,手放进水里,一条奶油黄的锦鲤应声而来。“哎呀,你这几天都饿瘦了。”她心疼地嗔怪,仿佛知道鱼的冷暖心事。
余璐滢也是李琳最好的生活搭档,时而催工,时而求教,夫妻俩的对话像相声。“李师傅,三号池过滤该洗了!”余璐滢叉着腰喊,转身又凑过去戳他胳膊,“导师,这条昭和三色怎么不吃饲料?”
多年的用心经营与专业追求,这对小夫妻也在业界赢得了认可。办公室的陈列柜里摆满了奖杯和证书。余璐滢豪气一挥手:“看,这是我们打下的江山!”李琳立刻接话:“军功章有你一半。”奖杯中,第二十四届中国锦鲤大赛15部总合亚军奖牌格外醒目。“那场比赛有两千多条锦鲤参加,胜负取决于头尾留白、花纹走向、体型圆润等细节,评委们很是苛刻,竞争也异常激烈。”谈起比赛获奖,李琳浮现出骄傲的神情。
基地角落的“快乐剧场”也总在更新。被当作宠物的两头乌猪“旺仔”和小狗“钱多多”形影不离。“狗偷吃鸡,鸡抢鱼食,蛇还来鱼塘串门……”余璐滢掰着手指头数趣事。
蝉鸣阵阵,夫妻二人守着这一池斑斓游动的生命,金鳞摆尾的涟漪之下,是万里挑一的锦鲤,亦是万里挑一的生活。
记 者 手 记
离开路赢锦鲤基地时,阳光正好,在池水里洒下细碎的光。李琳蹲在池边投喂的身影,和余璐滢举着手机奔跑取景的样子,在光晕里格外生动。余璐滢笑着和我们挥手,说着下次有了更漂亮的锦鲤一定喊我们来欣赏。在路赢锦鲤养殖基地,我看到的不仅是游弋的锦鲤,更是李琳夫妇被热爱点亮的生活。总觉得这对“90后”小夫妻和池中的鱼有种奇妙的呼应,他们都带着一股鲜活的韧劲。他们的日子浸在水里,是凌晨三点赶路为客户护鱼的车灯,是孵化鱼苗时逐尾端详的耐心,是抖音里“见者好运”的笑语。池畔蝉鸣里,藏着最踏实的答案,所谓好运,不过是把热爱熬成专业,把日子过成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