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筑好青年人才蓄水池

金东构建大学生入乡归乡成长全链条

□记者 王超亚

盛夏七月,源东乡的桃林深处,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们正围着果农询问桃子的产销情况;与此同时,武汉大学的实践团队在双龙人才科创中心惊叹于龙芯芯片的自主创新成果;浙江财经大学的青年学子则坐在老兵叶小玉家中,聆听那段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今年夏天,我区以“精准引才、多维育才、长效留才”的全链条体系,吸引了735名大学生投身暑期社会实践,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人才向往之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金东、选择金东,我区打造了“线上+线下”立体化宣推矩阵,让金东形象在青年群体中实现多维破圈。

依托金东区大学生联盟,一支由“团干部+金东在外人士+在读金东籍学子”组成的联络员队伍应运而生,27个线上塔群如同27条信息高速公路,将家乡的发展动态、产业政策、实践岗位精准触达省内外2000余名高校大学生,累计推送讯息超3万人次。“青春金东”系列短视频更成为破圈利器,《青春金东“漪”起来》《金东十二时辰》等作品以青年视角展现金东的城市风貌与发展活力,视频点击量突破20万次,让“青春金东”的形象跃然屏幕。而“金彩青春·职引未来”校园行活动则带着这份诚意走进武汉大学、宁波大学等20余所高校,政策解读与产业推介相结合的宣讲方式,让更多青年学子与金东“双向奔赴”。

在广泛宣传吸引人才的基础上,金东进一步打造多层次实践平台,让青年人才从“走进来”到“融进去”,在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团区委联合23个部门及镇街,创新推出“15+30+60”实践项目清单近400个,“15天专题调研”“30天公益托管”“60天政务实习”的梯度化选择,满足了不同学子的实践需求。更具特色的是青年学子乡村赋能揭榜行动,围绕“平台项目产业‘三大突破’”“基层善治”“文化繁荣”“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主题发布的33项调研课题,激发了大学生的“攻关”热情。

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实践团队响应这一号召,深入岭下镇探索八仙积道共富带的文旅发展路径,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的方式,为古街“潮汐式客流”难题开出“业态创新+文化赋能”药方。在源东乡,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则聚焦“农业+旅游”模式,不仅走访施复亮故居、施光南音乐纪念馆感受文化底蕴,更深入乡村集市调研桃子产销情况,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一手数据支撑。

青年智慧只有转化为实践实效,才能真正实现人才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我区引领大学生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主战场,在经济建设一线、基层治理前沿、乡村振兴现场书写青春答卷。累计2200余人次的实地调研与专题访谈、30余场共富直播活动、超1300名少年儿童的公益托管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力量的生动实践。

引才更要留才,金东区以“服务+资源+转化”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让青年人才在这片土地找到归属感与发展机遇。

全区首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的举办,“校-地、校-企、校-校”三级联络网的构建,彰显了留住人才的诚意。“1+N”导师制度让团干部与行业骨干化身“传帮带”使者,而“青春寻味礼包”中的金华火腿、佛手特产,“青春寻访路线”上的艾青、施光南研学点,以及郑店婺剧鉴赏、老街非遗体验等“青春寻迹行动”,则让学子们在味觉、视觉、听觉的多重体验中爱上金东。更具吸引力的是“1+1+1”大学生就业助力行动,11000余个就业岗位、政策集锦与万人招聘的组合拳,促成53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2场“智汇金东”大学生产业游吸引1800余人参与;“青年人才驿站”提供的最长15天求职免费住宿与三个月创业住宿支持,已有500余人入住。

从线上宣推的精准触达到线下实践的深度融入,从人才服务的细致周到到发展机遇的充分供给,我区用全链条的人才工作体系,让大学生入乡归乡之路越走越宽。当浙江财经大学的学子在老兵故事中传承红色基因,当华中农业大学的团队在桃林深处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当武汉大学的实践团为产业升级建言献策……这些青春身影正与金东的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