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城建

蓝天常在 空气常新

我区多措并举改善大气环境空气质量

□记者 严昭睿 俞鸽 文/摄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连续晴热高温天气下,各类大气污染问题进入高发期。我区聚焦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关键污染环节,集中开展治理攻坚,从车间到工地,从道路到车流,打出一套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组合拳”,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筑牢“绿色减排防线”

走进金华市迅达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印刷机高速运转,但整个车间空气清洁,感觉舒适。

“以前用汽油清洗印刷,戴着口罩都能闻到刺鼻气味,环保压力也非常大。”金华市迅达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国鸣指着崭新的生产线介绍,两年前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革新,用无纺布代替汽油清洗,并加装密闭收集设备,每天可减少上百斤汽油挥发造成的污染。

印刷车间内,4台高宝印刷机高效运转,纸张在传送带上飞速穿梭,红、黄、蓝、黑四色油墨在高速滚筒的精准压印下瞬间叠印融合,呈现绚丽图案。操作台前,技术人员紧盯显示屏,实时调控温湿度与套准参数,确保每张印刷品都达到色彩饱和、套印精准的行业高标准。“借助高科技手段,从制版、印刷到装订、包装、运输,各环节都变得更高效、更环保。”吴国鸣说,“为了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与绿色生产,公司位于江岭高新智造区的新厂房也于今年破土动工,投用后将实现更高水准的全流程环保处理。”

工业企业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大豆油墨替代传统油墨、全流程密闭生产、废气集中收集处理……如今,从规上企业到中小作坊,这样的转型正在全行业铺开,车间空气清新,生产效率也提高了。

“为了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我区对工业污染源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治理。”金华市生态环境局金义新区(金东区)分局大气环境管理科负责人夏伟智介绍,我区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难点,通过“前期准入严控—中期动态监管—末端依法处置”的全流程管理,构建覆盖工业生产全周期的环境监管闭环,在前期准入阶段以环评为闸,筑牢污染预防第一道防线,并在中期管理时期聚焦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行为,以科技赋能+多元联动,实现动态精准管控,最后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惩戒,同时推动企业整改达标,形成“处罚—整改—复查”的闭环。“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不仅可以让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强内功、增后劲,也可以让我们的对企服务由‘频繁检查’向‘精准滴灌’转型,让企业专心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夏伟智说。

“现在检查频次少了,但企业的环保意识反而更强了。”吴国鸣的感受道出了监管方式的转变。我区对各行各业“排放大户”大力实施“协商减排”,不搞“一刀切”,在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污染排放强度“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减排方案,既保障企业合理生产需求,又实实在在削减污染排放,让减排措施落地见效。

织密“全域防尘网络”

7月25日上午,在浙中智谷产业园一期项目施工现场,一辆满载渣土的渣土车减慢车速,缓缓驶入冲洗平台,自动感应后分布在地面和两侧的出水孔喷出加压的水柱,将车辆全方位冲洗干净。15秒时间,工程车辆焕然一新,有效避免泥沙等污染物随车驶出。同时,该平台还在水池一侧设置回水系统及三级沉淀池,避免污水直接排入管网,确保重复利用水资源。

工地主干道旁,高杆雾炮机正以50米覆盖半径喷洒水雾,细密的水珠将灰尘悉数压下,配合围墙顶端成排的围挡喷淋装置,在施工区外围织成立体防尘网。路过的工人笑着说:“以前走一圈满身灰,现在喷淋头把灰尘都压在地面,空气里都少了土腥味。”

设立在项目部门口的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对工地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显示屏上,各类数据精确反映着工地扬尘浓度等指标。一旦某项指标接近预警值,雾炮机和喷淋系统会自动启动。

“针对挖机作业的难题,我们还引进了挖机机械臂喷头,随挖随喷、精准抑尘。”浙中智谷产业园一期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除了硬件投入,项目方还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增加道路洒水频次、强化工地路面保洁。

扬尘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头戏”。今年以来,我区从工地到道路全方位发力开展扬尘综合整治。针对各类施工项目,持续加强对建筑施工场地监管,创新应用“流动黄旗”,做到一日一督导,一周一复盘,一月一通报,严格检查车辆冲洗、土方苫盖、湿法作业等落实情况,全面督促落实在建工地严格执行“十达标”措施。与此同时,我区强化道路清扫保洁,持续优化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人行道冲洗、快速流动保洁”作业模式,对核心道路实施机械化清扫、冲洗,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道路、交通护栏、果壳箱、行道树等绿化带、公园广场市政设施、公交站台等进行深度清洗保洁,降低城市积尘负荷。“相关部门还会定期组织人员排查国道、省道、县乡道和市政道路破损路面,及时组织修复,确保施工一段、硬化一段,集中堆放土石方并采取有效覆盖或洒水措施,全方位做好道路养护作业扬尘控制。”夏伟智介绍,我区还立足源头管控,创新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管理,鼓励引导群众和餐饮商户自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行动,让“烟火气”不再“乌烟瘴气”。

从轰鸣的车间到繁忙的工地,从川流的道路到升腾的烟火,一场全域共治、科技赋能的“蓝天保卫战”已悄然结出硕果,盛夏的热浪里,我区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绿色转型的生动答卷,让蓝天常在,让空气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