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消费

从“三伏贴”到“降温品” 民生需求催热双赛道

□记者 金佳衡 滕绪 文/摄

今年的“三伏天”,有点特别。依据我国传统干支纪日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起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端。因今年夏至到立秋仅有4个庚日,中伏缩短至10天,7月20日入伏后,8月18日便出伏,共计30天,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尽管伏期缩短,高温天气却势头不减。入夏以来,多地高温警报频传,金东的街头巷尾、医院商场,处处都能看到人们应对高温与养生保健的身影,“三伏贴热”与“清凉经济”正同时上演,民生需求催热了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赛道,共同绘制出一幅民生需求驱动下的伏天图景。

“三伏贴”受热捧

传统养生焕发新活力

早晨七点刚过,区中医院的诊室外已坐满了年轻人——自6月底该院推出“三伏贴”以来,这些新一代的“养生青年”便早早赶来,以期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通过中药膏贴的方式,达到益气温阳、散寒通络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以自然疗法守护自身的健康。

“以前总觉得养生是老辈人的事,这两年工作熬得凶,颈椎僵硬、胃也常不舒服。朋友说三伏贴调理体质管用,今年说什么也得试试。”27岁的程序员李鸿毅道出了许多年轻上班族的心声,这些年轻一代正成为推动“冬病夏治”这一古老理念焕发新生的关键力量。

诊室内,中医推拿师方成的手指沉稳有力,在患者后背几处关键穴位上按压探寻。“这里,肺俞穴,过敏性鼻炎要重点贴这里……对,天突穴也要照顾到。”确认好位置,再迅速贴上预先调配好的膏贴,精准覆盖穴位。温热的药力透过皮肤渗入,混合着姜、麝香与白芥子的独特辛香,在诊室里悄悄弥漫开来。“药贴刚上身,毛孔都打开了,这时最忌贪凉。”方成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一名患者,“贴完后2至4小时内不要吹空调、喝冰镇饮料,让药力好好透进去,把潜伏的寒气逼出来。”

离中医院不远处的一处中药房内,另一股伏天养生的热潮正在柜台前上演。店员小林手中秤杆快速起落,熟练地配出一份份三伏茶原料:红枣、薏米、赤豆、陈皮……“王阿姨,您的方子好了。”说话间,小林将配好的茶包递过去。王阿姨笑着接过,“入伏后每天在办公室泡一壶,祛湿解乏又解渴,比喝冷饮舒服多了!”不光是三伏茶,“三伏天”里,清热的菊花决明子茶、刮油的荷叶山楂茶、补气的黄芪枸杞茶等也都成了养生爱好者的必备茶饮。

清凉经济崛起 降温物品成夏日宠儿

随着“三伏天”热度的不断攀升,金东的各大商场、超市和各类零售店铺中,“清凉经济”正蓬勃发展。“高温天出门,不买降温装备夏天哪里扛得住。”来商场选购防晒衣的张先生道出了大众心声,“降温神器”成了市民们“三伏天”的必备品。

踏进位于多湖街道的一家超市,在这里,冰品区成了毋庸置疑的“热力中心”,网红文创雪糕、老字号冰砖、进口水果冰棒琳琅满目。店员小孙正穿梭在冰柜间补货,据他介绍,入夏后冰品销量大幅增长,网红和特色冰品更是供不应求。

对于户外工作者而言,对酷暑的体验则更为真切。正午时分,外卖骑手赵粤恒停在树荫下短暂休息。汗水浸透工服,手臂套着黑色的冰袖,耳朵上挂着防晒口罩,“平常在外跑,一定得戴着冰袖和口罩,不然这么大的太阳,一下就晒伤了。”说着,他指了指车筐里的降温湿巾,“实在太热了,就拿湿巾擦把脸,这些防晒防暑工具,必须每天备上。”据悉,这些轻巧便携的物理降温品,已成为高温下奔波者的刚需。

而对于坐在写字楼里的上班族来说,则另有一套降温装备。东孝街道一家广告公司的办公室里,设计师吴晨菲的工位上的装备已悄然升级:一个淡蓝色的冰坐垫,还有小巧的挂脖风扇。“坐久了也不闷汗,小风扇吹来,让我敲键盘的思路都清晰了不少!”在办公室一角堆放的快递纸箱里,各式办公降温装备还在不断抵达。

当暮色四合时,属于夜晚的“清凉守护”也悄然登场。电商平台上,“凉感抱枕”的搜索量与销量一路飙升。这些填充了特殊凉感凝胶或纤维的抱枕,成为对抗夏夜闷热的安睡神器。更有科技爱好者,为发热的手机也配上了迷你散热风扇,让数字生活同样保持“冷静”。

健康养生赛道上,人们已从“生病才求医”转向“日常多调理”,“三伏贴”、三伏茶等中医智慧的走红,正是这种转变的生动写照。越来越多人尝试中医养生,既为治病,更求提升免疫力以应对现代生活压力;而应对高温时,对清凉舒适的追求催生出“清凉经济”的花样翻新,商家敏锐捕捉需求,从传统冰品到新式凉感面料,从物理降温到智能控温,让“防暑”跟着生活场景走,成为有温度的民生服务。

这“一热一凉”的背后,是民生需求对市场的强劲牵引,既体现着人们对健康的守护从“治病”向“预防”延伸,也彰显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将就”向“舒适”递进。防暑降温的“凉”与养生保健的“热”在这个“三伏天”交织,织就了金东民生服务的创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