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综合

雪糕市场:消费重本质 平价成主流

□记者 金佳衡 滕绪 文/摄

夏日热浪来袭,雪糕市场迎来销售旺季。近日,记者走访金东多家雪糕批发店、商超发现,当下的雪糕市场3-4元的平价产品成为销售主力,巧乐兹、冰工厂、光明等大众品牌稳居销量前列,10元以上高价雪糕占比明显收缩。

市场格局:平价雪糕占据主流

高价产品退居边缘

在多湖街道一家雪糕批发店,冰柜中各式雪糕价格从一元到几十元不等,但陈列重心却明显向平价产品倾斜。在最靠近门口的两个冰柜中,5元以下的雪糕占比近六成,其中巧乐兹经典脆筒、冰工厂冰片蜜桃、伊利牧场奶提子等3-4元区间的产品被摆放在最显眼的层架,冰柜内也放置了许多促销标签。

“像这款‘芝士双提’雪糕,原价3元,现在促销价1元,”店主李大姐介绍,像1元的老冰棍、2元的绿豆沙是店里的“走量王”,许多便利店老板一拿就是几十支,早上刚补的货,中午就少了大半。

不止批发店,走进万达广场的大型商超,雪糕区的布局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冷藏柜中层的黄金位置被3-4元的产品占据,种类超过20种,而10元以上的雪糕被挤到冷藏柜最上层,选择寥寥,部分高端产品甚至只剩零星存货。

据该商超导购员透露,今年以来,高价雪糕的销量明显下滑,“上个月进的18元一支的进口雪糕,到现在只卖出去3支,远不如平价产品畅销。”正在选购的市民张女士推着购物车,买了5支巧乐兹经典款:“孩子就爱吃这几种,3块多一支,味道好又不贵。”

消费转向:从追“网红”到重“口味”

理性成为关键词

雪糕市场的格局变化,本质上源于顾客消费观念的转变。曾经,“钟薛高”“茅台冰淇淋”等高价产品风靡一时,如今消费者更倾向于为“性价比”买单。

“前两年进过不少高价网红款,结果压了货,现在只认大众品牌。”从事雪糕批发多年的陈先生说,“许多消费者认为,10元以上的雪糕,溢价更多体现在包装、营销上,口感和品质未必比平价产品好多少。”

消费者的心态变化尤为明显。“以前觉得贵的就是好的,买网红款还能发朋友圈。”市民周先生拿着一支3元的冰工厂说,“现在更看重口感和原料,3块钱能买到清爽的水果味。”

这种理性还体现在对“猎奇”的祛魅上。前两年,市场上曾涌现出德芙与绿箭联名的薄荷巧克力味、菊花茶味等新奇口味的网红雪糕,但大多生命周期短暂。“今年很少有人问这些‘新奇玩意儿’了。”陈先生说,现在的消费者更偏爱经典口味,“巧乐兹的巧脆棒、冰工厂的水果味,卖了十几年,还是最受欢迎。”

行业趋势:从“营销”到“品质”

市场走向健康发展

随着消费者回归理性,雪糕市场的竞争逻辑也在悄然改变。曾经靠营销炒作、包装噱头取胜的模式逐渐失灵,品牌开始转向“品质竞争”与“精准定位”,推动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产品创新上,“小而美”成为新趋势。光明推出重量只有30克的小金砖、梦龙推出小支装迷你款,这种小分量产品契合了消费者“怕胖”的心理需求。家庭装、分享装的销量上升,则反映出雪糕从“个人解暑”向“家庭零食”的场景延伸,更贴近大众日常生活。

除了分量创新,健康属性也成为新的竞争点。低脂、低糖、无乳糖等健康型雪糕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选购时会特意查看含奶量、果汁含量、含糖量等信息。“不甜”甚至成了社交媒体上评价雪糕的重要标准,这与前两年追求“浓郁醇厚”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从行业整体来看,这种变化是积极且可持续的。过高定价、过度营销的产品被市场淘汰,倒逼品牌回归品质本身。线上电商促销、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的冲击,也促使线下商家优化产品结构、推出优惠活动,提升性价比。

在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选择多元化的背景下,消费者既追求品质,也注重性价比,推动市场向更理性、更务实的方向发展。这个夏天,一支3元的雪糕带来的清凉与快乐,或许比几十元的“网红款”更加真实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