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崇荣光闪耀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 金华日报记者 倪国栋 记者 王超亚 文/摄
盛夏的金东,积道山上满眼绿意,一株株青松如同挺拔的战士。
积道山下,平阳村老兵陈约翰一大早就守在家门口,翘首盼着“娘家人”的到来。这天是老兵每个月最开心、最期盼的日子之一。
8点半不到,陈约翰的家里已经热闹起来。小院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关爱老兵服务队带来高温慰问品;房间里,老兵舒舒服服地坐在软椅上体检、理发、泡脚,与队员们有唠不完的嗑;客厅里,队员们一丝不苟搞起卫生,老兵眼里满是对孙儿孙女般的宠爱,拿出饼干和牛奶,招呼大家休息会儿……
金东,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色基因在积道山下厚植,拥军传统在希望的田野上传承。崇文尚美、积道勇进,如同一簇跳跃的火焰,闪耀着红色之城的前行之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走进这座“一路飞奔”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活跃的“第三驾马车”、高耸的“不朽丰碑”、飘扬的“不褪色战旗”、动人的“优抚新篇”——正以创新的方式谱写一曲“为她幸福,为她争光”的尊崇之歌,为全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一流新区新篇章贡献力量。
激活“第三驾马车”
贴上喜庆的红字,摆上新鲜的瓜果,窗明几净的屋子里,一家人坐在沙发上,说说笑笑,收看电视节目……对于塘雅镇楼下徐村抗美援朝老兵王根有来说,今年夏天是格外的欢欣舒爽,因为在鲐背之年住进了“新房子”。
老破屋,变新房,老兵圆了安居梦。帮助老兵圆梦的,就是金东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开展的“老兵暖心屋”行动。政府部门、服务体系、社会力量是做好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工作的“三驾马车”。协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最具纽带和推动作用的“第三驾马车”。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金东打造了横贯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等领域,包含“拥军商街”“崇军医院”“国防教育学校”“拥军社区”等多种双拥工作形态的“崇军矩阵”。去年,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圆满换届,会员单位“朋友圈”井喷式扩大,几乎囊括全区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优秀退役军人,带来尊崇服务力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区局指导下,协会设置困难救济组、就业帮扶组和创业帮扶组,构建‘十大节日活动’与‘六大品牌行动’载体,确立会员轮值、考核晾晒、廉政监督等制度,社会化、常态化、专业化关心关爱老兵。”金东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崔守臣说。
老兵带动老兵,“就”在金东更安心。瞄准退伍士兵返乡报到、“金漪湖”大型人才招聘等节点,协会推动打造“导师指导、企业特别是军创企业提供平台、部门单位提供资源政策”为一体联动的帮扶机制,帮助80多名退役军人稳定就业。协会还联合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电商运营、现代农业等课程,培训老兵近200人次。
老兵帮助老兵,“创”在金东更暖心。退役士兵小庄返乡后创业开洗衣店,面临资金流紧张困难,协会创业扶持组走访了解后,联系银行进一步考察确认,不到一周就为他提供了20万元贷款。协会还为小庄牵线资源,帮助成功创业。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去年以来,金东有12个军创项目获得低息贷款总计380万元。
去年以来,金东“三驾马车”开展慰问老兵近千人次,举行义诊等活动上百场,“金东经验”在省现场会向全省推介。
高耸“不朽的丰碑”
金东现有烈士纪念设施24处,由于年代久远,有的设施出现老化、损坏。为给英烈打造一个更为庄严肃穆的安息之地,金东重点修缮烈士墓、悼念广场、纪念碑等核心设施,全面完成烈士纪念设施监控安装,将散葬烈士墓集中迁移到烈士陵园;随后,围绕宣教功能提升,进一步完善各类配套设施、管理制度。
“通过系统性的修缮,为陵园申报升级为县级烈士纪念设施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后续申创迈出关键脚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保护、提升后的陵园接待量明显提升,既是市民瞻仰英烈的精神殿堂,也成为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景课堂。
守护“不朽的丰碑”,离不开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得益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比如在办理陵园不动产权证书和划定保护范围过程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区资规分局等紧密对接,顺利完成申报,从法律层面强化了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也有效消除了权属纠纷。
守护力量中,瞻仰队伍中,群众自发参与的身影是最常见的风景,形成全社会浓厚的红色文化保护氛围。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黄山书画社学生小陈作为“00后”志愿者代表,已连续两年和老师同学们来到烈士陵园志愿为烈士墓碑描金。
亲手给烈士墓碑描金,是什么样的感受?回答令人动容。
“怕下笔太重,惊扰了烈士的英魂;又怕下笔太轻,描不出他们惊天动地的往昔。”
“他们都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纪,下笔的一刻,我就明白了,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我们的国家付出一份力量。”
“我感觉,让石碑闪光的,不是金粉,而是他们的光辉事迹!”
……
山河已无恙,英魂耀中华。
“我们将持续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宣教力度,推动英烈褒扬工作再上新台阶,让英烈精神永耀浙中大地。”施群献表示。
擎起“不褪色战旗”
“感谢你父亲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向他致敬。”今年4月,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着遗体(组织)捐献荣誉证书、红十字生命之光纪念章来到岭下镇包村吕小通家慰问。3月23日,金东老兵吕小通病逝,家人遵其生前遗愿,完成了眼角膜捐献。
“父亲身体不好,多年前就提起要捐献遗体。”在吕小通大儿子吕春进眼里,严厉的父亲一直是个“兵”,“他会聊以前当兵的事,叫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一声“到”,一生到。生前报效祖国,身后造福社会。吕老的事迹,正是一名老兵高尚情操和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奉献地方。在金东,老兵本色体现在了日常生活自觉、自愿、自发的服务中——“党有号召、我有行动。”
在乡村振兴的图景里,有广大“兵支书”的力量——金美新退役后,临危受命接过负债十多万元、村公共事项难以推进的横山村。如今的横山村,既有乡愁,又可触摸到未来。
在安全守护的现场,有“兵志愿者”的身影——从台风“丹娜丝”“范斯高”,到高温天气防火守护,“积道老兵”应急救援抢险队、“老兵哨”服务队等的身影从不缺位,全区各地都有老兵活跃在平安守护战线的身影,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与担当。
在传承红色的讲台,有“兵宣讲员”的号召——近年来,从社区到学校乃至军营等地,“积道老兵”宣讲团的身影活跃,这些老兵从全区5000多名退役军人志愿者中选拔而来,一场场形式多样的主题宣讲,党旗飘扬,“声”入人心。
如今,金东有越来越多退役军人走上创业、就业的道路。金东在“育”上出实招,赋能老兵敢谋敢为,注重退役军人党员教育培训,积极树立榜样激励干事创业,大力挖掘典型事迹,激励并引导“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在“聚”上下功夫,激励“兵志愿者”发光发热,着力打造“积道老兵”志愿服务队伍,设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融入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在“导”上做文章,开展“大走访大调研”,与辖区退役军人开展联络服务,及时了解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深入开展思想引领、政策宣传、困难援助等活动,将政策送到一线,教育激励广大退役军人切实做到“退役不褪色”。
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来自社会的尊重关爱,就是老兵们奋力前行的不竭力量。
共绘“尊崇新篇章”
“小友,小友!”山间石板路上,响起关爱老兵服务队青年队员金伟鹏乡音的呼唤。
“欸,来了来了!”路旁的民房,传来迫切的呼应,带着几分苍老,又带着几分欣喜——原来金伟鹏口中的“小友”,竟是位老人,今年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小友。老兵与服务队间的“家人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长期走访慰问老兵工作中,金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现,全区参战老兵数量众多,他们当中许多人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
为关爱革命功臣,去年以来,金东深入探索社会化拥军优抚新路径,联合“田野风”家政开展关爱老兵优抚服务,让广大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真真切切享受到温暖和实惠。
没想到,团队第一次开展服务,却差点吃了“闭门羹”,有老兵对陌生人较警惕,还下了“逐客令”。
为了让老兵放下心,金伟鹏转移话题关心起了老人的腿脚,“爷爷,是不是腿脚不舒服啊?”一边亲切地叫着,一边张罗准备好泡脚工具,请老兵体验。面对热情的服务,再几经熟悉的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说明,老兵不好意思了。队员们真诚的话语,也打开了老兵的心扉和话匣子。此后的寒暑春秋,这场每月一次的“约定”风雨无阻,相差70多岁的两代人,渐渐有了浓厚的“家人感”。
在服务过程中,许多老兵都有类似的情况,过往的辛苦和辉煌不常与人说,但内心渴望陪伴与理解。团队成员们耐心聆听、细心观察,不知不觉为老兵们解决了不少“小事”。
老兵无法爬高换灯泡,服务团顺手为之;有老兵思念战友,服务团发现恰巧其也在服务名单里,便“兵分两路”,在下次上门时让两位老兵视频通话,让他们惊喜连连。有一次,服务团上门时正好遇到老人与子女产生争吵,服务团中的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立即出面,还请来村里的党员干部现场调解,为老兵解了一桩心事。
今年以来,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引领下,服务团累计行程7000多公里,每月巡回为100多位服务对象送上了修剪指甲、理发、体检、泡脚、卫生清洁等服务。为了让服务不间断,团队成员一个月只休息4天,带队负责人钱舒豪则不设休息时间。老兵曹明棋每次迎接服务团都要穿上军装,欢迎他们的到来,这位老兵说:“你们对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把关心送到我们心坎上。”
依托社会化拥军优抚新路径,金东让老兵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尊崇感成色更充足了。
老兵的健康有人管。依托服务队等社会化拥军优抚力量的抓手,新区为全区参战老兵、烈属、优抚对象建立精准“健康画像”。通过服务队定期上门,对他们的生活情况、健康情况等做到动态掌握,对他们的健康需求、生活需求得以精准帮扶。在傅村镇,服务队发现某老兵健康指标异常,当即联系其子女进一步检查,为治疗抢抓了黄金期。
老兵的困难有人帮。随着服务队的深入人心,老兵将队员们当做了家人,队员们也在日常交流中收集老兵的需求,并为老兵现场解难题。老兵还能随时求助,前不久,傅村镇某瘫痪老兵家人就因老人排便难深夜求助,专业护理队员立即上门,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用心用情、社会参与、双向奔赴……一束束尊崇之光,照亮了希望的田野,温暖了广大退役军人的心,走实了一条条尊崇之道,照耀着广大退役军人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