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化赋能乡土 艺韵点亮金东
□记者 金佳衡
在金东这片蓬勃生长的热土上,有着这样一群身影,他们穿梭于田间巷陌,以文化之力唤醒着沉睡的乡土文脉。近年来,我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推进文化特派员制度落地生根,以“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为行动脉络,构建起“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文化纽带。如今,1名省级、3名市级、8名区级文化特派员精准扎根乡镇,让文化清泉流入阡陌,浸润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徐徐铺展出一幅“文化兴、乡村美、村民富”的共富新画卷。
诗韵流淌 艾青故里焕新颜
——傅村镇畈田蒋村的文化觉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艾青的诗句在傅村镇畈田蒋村的夜空回荡,台下村民与游客齐声跟读,滚烫的赤子之情在诗歌的韵律中交融共振。这片土地是“人民诗人”艾青的故乡,在这里,深厚的诗歌文化底蕴如同沉睡的矿藏,等待着被唤醒。
“第一次走进畈田蒋村,我就被故居前的艾青塑像和这里弥漫的诗意所打动,但这些年来,畈田蒋村散落的文化元素却始终没能被统一整合。”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师范大学教师王欣然回忆起初到村庄的情景,看着那些藏在老宅墙角的诗刻、散落在街巷里的文化印记,她心中便生出了用艺术为村庄“串珠成链”的念头。作为深耕艺术教育领域的学者,她深知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能成为连接文化与乡土的精神纽带。
为让畈田蒋村的诗歌文化“活”起来,王欣然带领浙师大艺术学院的学生团队,深入田埂巷陌走访村民、查阅尘封的史料,将艾青诗作中的意象与当代乡村生活相结合,编排了《小城夏天》《黎明的通知》《根与诗》等原创节目。在今年7月“光的赞歌:艾青故里的诗意回响”主题晚会上,当村民们看到熟悉的稻田、老屋以艺术形式呈现,听到艾青的诗句化作动人的旋律,无不热泪盈眶。“这是我们村自己的晚会,更是属于每个畈田蒋人的文化盛宴。”村支部委员蒋悦磊感慨道。
文创产品是诗歌文化的“移动载体”。由王欣然带领浙师大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学生蒋彤欣、盛钶清、孔怡雯、田穗穗联合设计的“艾青诗语”系列文创,将《黎明》《少年行》等诗篇中的经典语句刻在书签上,把“全世界都听见我的声音,我像汽笛欢呼着黎明。”的意境融入笔袋设计,让诗歌走进日常生活。该村村民傅阿姨学着文创明信片上的诗句念道:“在泥泞中开出花来 是平凡生活中的浪漫。”
而文化的血脉则需代代相续。由王欣然推动建立的“艺术乡建共富实践基地”,在浙师大师生与畈田蒋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浙师大艺术学院学生周任和实践队员们在此开设的美育课堂,成了孩子们暑期每周三下午的艺术绿洲。11岁的傅紫懿在课堂上写下:“假如我不能唱歌,我也应该画出这美丽的中国;假如我看不见这大好河山,我也应该用耳朵听那河水涛涛。”稚嫩的笔触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
如今的畈田蒋村,诗歌元素已融入进了村庄的肌理。艾青大道上,为学子们特设的“高考打卡小木屋”墙上镌刻着艾青的诗作;村落文化墙上,细腻笔触书写着村庄的改革与迁徙的历史;艾青故居里,灯火常年通明……“文化特派员带来的不只是节目和产品,更是让村民重新发现家乡之美的眼睛。”在王欣然眼中,诗歌,已成为文化走入乡土、唤醒集体记忆的一座特色桥梁。
古街新韵 戏舞千年续文脉
——岭下镇坡阳古街的沉浸体验
暮色中的坡阳古街,红灯笼次第亮起,青石板路上传来悠扬的婺剧唱腔。游客们跟着身着古装的演员穿行在巷陌间,时而驻足于《穆桂英挂帅》脸谱墙下,看粉墨英雄与豆腐坊的热气氤氲成趣;时而在《人间烟火》戏台前流连,听商贩的悠长吆喝与酒肆的清脆碰杯交织成画——这正是区级文化特派员、区文化馆馆长周晓芸精心打造的“金东印记・戏舞千年”沉浸式婺剧盛宴。
“坡阳古街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大量的明清建筑是活的文化遗产,但过去游客来了只是走走看看,留不住人。”周晓芸深知,古街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深厚历史文脉。如何让静态的古街“动”起来?带着这一目标,她以岭下镇和坡阳古街为灵感源泉,策划并推动了多元化的“文艺进乡村”项目,其成效斐然。其中,广场舞《荷田甜》代表斩获2024年浙江省群众广场舞大赛金奖,歌伴舞《坡阳古街》登上金华市2025年“我们的村晚”舞台,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开幕式也在坡阳古街成功举办……
为了进一步激活古街文化活力,周晓芸聚焦于金东特色婺剧,以艺术的形式串联起古街的历史记忆。项目筹备之初,她便特邀国家一级演员朱元昊担任编剧,带领团队逐栋建筑考证历史,采用“专业院团+在地居民”的共创模式,让古街居民也成为了表演者。老街坊胡丽霞扮演的“豆腐西施”,凭借其生动的台词和亲切的互动,成了游客争相合影的“网红”。“文化体验需要深度参与,不能止于‘拍照打卡’。”周晓芸说,这场行进式“大戏”在25分钟内,依托从街头延伸至街尾的5个精心设计的互动点位,融合进传统戏曲、曲艺与现代舞美,令金东文脉在移步换景中得到立体化的展现。
此外,还同步推出了“金东印记・寻梦归乡”艺术展陈课堂,让古街变身活态的艺术实验室。每月邀请2-3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驻村创作,剪纸艺人在这里教游客裁出婺剧脸谱,木雕师傅现场演示戏曲人物雕刻,书法家用墨香书写出独特的古街故事。“文化特派员的作用,就是找到文化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古街既能留住乡愁,又能创造未来。”周晓芸望着灯火璀璨的古街,眼中满是笃定。
从艾青故里的诗意回响,到郑店古村的婺剧新声,再到坡阳古街的千年戏梦,文化特派员们正以多元的艺术实践,让乡村文化焕发蓬勃生机。这些散落在田野间的文化星火,正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星河。
婺韵新潮 百年古村绽芳华
——澧浦镇郑店村的戏曲焕新
青山横卧,溪水潺潺。走进澧浦镇郑店村,巨幅婺剧人物墙画迎面而来,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间飘荡着婉转的唱腔。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每一块青石板都浸润着岁月的回响。村内拥有省级乡村博物馆——婺剧主题馆,以及郑店村婺剧团、婺剧锣鼓班等特色剧团,作为远近闻名的“婺剧村”,这里超半数村民都能登台唱戏,但由于婺剧演出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古村一度陷入婺剧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
“传统文化需要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唯有找到其吸引年轻人的‘密码’,才能引发真正共鸣。”市级文化特派员周玥初到郑店,看到的是老旧的戏服、闲置的戏台和日渐式微的演出,她敏锐捕捉到——该村村民演出虽热情高涨,戏迷却囿于本村,对外影响力和传播度不高。为此,周玥走遍郑店村角角落落、拜访婺剧传承人,在与村干部和村民交谈间,一个破题思路逐渐成型——要让婺剧“潮”起来,将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与婺剧相结合,把郑店村打造成一个大型的沉浸式婺剧体验景区,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双向奔赴”。
“我想以婺剧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剧场为主体依托,将全村的景点通过剧情串联成线,并融入郑店村特色的婺剧演出,让村民来当演员和NPC(非玩家角色)。游客一入村就可以体验换装,沉浸式游村。”周玥利用郑店村婺剧优势,策划创作出“潮婺剧”沉浸式游村项目,以年轻人喜欢的文艺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郑店村了解婺剧、喜欢婺剧,进一步擦亮郑店村婺剧金名片,让婺剧在郑店村“潮”出新花样,开辟出一条戏剧赋能乡村文旅的新道路。
推动“潮婺剧”项目实施过程中,周玥积极联动省话剧团和专业剧本杀创作团队,策划红色婺剧主题沉浸式剧本杀。引入市作家协会、市摄影家、市影视家等协会及“艺术乡建”基地和九三学社金华市文体委“艺术筑乡”社会实践基地,在梅花奖得主张建敏,王国梁、陈建旭、巫文玲、陈晓建等一众婺剧名家的指导助力下,组建了一支演出团队和一支化妆换装团队,排演《巡营》《送别出征》等新剧目,举办了“金日整点戏”金华市青年婺剧票友大赛、婺剧专场演唱会、婺剧名家大讲堂、少儿婺剧培训班等活动,形成了一条沉浸式体验婺剧换装、婺剧演出、婺剧主题剧本杀、婺剧元素非遗手作、婺剧教学的特色旅游线路。
“当游客专门为一场演出而来,传统艺术就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周玥说,如今村里还收拾出了空置的古宅,将其变身咖啡馆、生态厨房、跟拍摄影馆等开门迎客,文旅新业态焕发新活力,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流创业。90后创客郭存军开设的“村咖”,让老屋重焕了新生,也吸引着更多游客走进郑店村,在这里慢下来品味乡村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