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教育

2025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人选公示 金东4人入选

金 展 金东区含香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金 珍 金东区实验小学 小学英语教师

陈 璐 金东区塘雅中心学校副校长、音乐教师

赵永霞 金东区实验中学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

□记者 金灿灿 方柯

近期,省教育厅公布《关于2025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拟确定人选的公示》,其中我区4名入选,分别是金华市金东区含香小学金展、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金珍、金华市金东区塘雅中心学校陈璐、金华市金东区实验中学赵永霞,让我们一同走近这四位育人先锋的教育故事。

匠心筑梦育桃李 一片冰心酝含香

从教25年来,金展以满腔热忱躬耕教坛,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曾荣获浙江省第17届运动会工作先进个人、金华市教育系统行业青年标兵、金华市321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金华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2024年8月,调任含香小学后,金展深挖地域文化基因,创造性构建“馠文化”品牌体系。他将“含香”二字化作教育意象,怀揣“每个童年都蕴含芳香”的办学理念,以“含苞欲放 香怡致远”为校训,构建“含笑、含情、含蓄、含蕴、含香”五育培养目标。

针对农村孩子情感表达较内敛的特点,金展提出“20℃教育温度”理念——不炙热、不冰冷,恰如春风的温暖持久。他将每月20日定为“含香日”(又称“夸赞日”),推广“20度校园温度”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赞美、祝福、歌颂等,发扬“馠香满园,和谐共进”的校风。在他推动下,含蓄内敛的乡村孩子在文化浸润中学会表达。

金展坚信“乡村学校的优势在泥土里”,他整合校内5亩农田资源,打造“逸劳久馠”劳动课程体系。学生在插秧割稻、摆摊卖菜、烹饪美食中习得技能,更在跨学科实践中激发潜能。

每天最早到校巡查、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每月参与教研1次、每季度新开发1处校园实景、每学期为师生解决1件实事……这是金展的工作常态。围绕“馠文化”,他带领教师参与城区名校结对教研,短短一年间,学校培养出金华市教坛新秀1名、金东区教坛新秀1名、教坛新苗2名、区级骨干教师5名,5个课题市级获奖(立项),学校“馠之声”合唱队在市赛崭露头角。

从“香飘四季”的校园到自信绽放的孩子,金展用实践证明乡村学校也能办出高质量教育。正如他在札记中所写:“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心灯点亮。愿做那盏灯,照亮含香每一朵花的生长方向。”这份执着,正是新时代浙派教育人担当的生动注解。

用爱与专业浇灌英语教育之花

在金东区的三尺讲台上,有一位深耕小学英语教育二十余载的资深教师,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笃定,时光不仅未曾磨去她眼底的热忱,反而让那份“让语言种子在孩子心田自然生长”的教育初心愈发纯粹,她就是金东区实验小学英语教师金珍。

凭借这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执着,金珍在平凡的岗位上步履不停,先后斩获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浙江省“一师一优课”优课获得者等荣誉,更悉心浇灌着每一颗稚嫩的心灵,让语言的嫩芽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金珍深信“教师如活水,常学常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她持续参加各级培训,将英语绘本教学等前沿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作为区域英语教育的骨干力量,金珍始终秉持“教育是团队事业”的理念,多次承担区级公开课和送教任务,同时积极参加“教育共同体”活动,通过师徒结对,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

面对三年级起始的英语教学,她创新构建“四年成长体系”。通过英文书写比赛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借助节奏欢快、内容简单的流行英文歌曲激发语言韵律感,并引导学生自创英文绘本实现跨学科融合。这种“书写+音乐+创作”的立体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全面提升语言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金珍正聚焦“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语篇教学”研究。一方面精选高段学生阅读资源,通过故事化教学激发兴趣,设计互动活动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构建“理解-实践-创新”三阶语篇教学模式,运用思维导图、情景表演、创意改写等策略,系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篇运用水平,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完整学习闭环。

时光流转,初心如磐。金珍早已将“让语言种子自然生长”的教育哲学,沉淀为脚下坚实的育人之路。如今,她正以新的支点,撬动学生语言素养的深层发展,构建更富生命力的英语学习生态。

在方寸课堂间绽放艺术育人光华

2000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热忱,陈璐循着恩师的足迹,踏上了三尺讲台。从那天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便成为她刻在心底的工作准则。25年来,在音乐教育的园地里,她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践行着“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在方寸课堂间绽放艺术育人的光华。

这份执着与深耕,让她收获了累累硕果,曾获得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金华市“教坛新秀”、金华市“教改之星”金奖、金华市音乐优质课一等奖等荣誉。这既是对她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是她育人初心的见证。

“音乐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音乐乐园。”作为一线音乐教师,陈璐始终站在新课改前沿,让课堂成为师生共舞的艺术舞台。

她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构建起互动共生的课堂生态:鼓励学生分享心仪的歌曲,讲述旋律背后的故事,在交流中触摸音乐的温度;用情境教学还原乐曲场景,以游戏互动激发参与热情,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可感可触。在评价体系上,她更注重“成长轨迹”的记录:除了歌唱、演奏等技能评价,课堂参与度、创意表达力等过程性表现被纳入评价维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信。

深耕教学之余,她从未停下研究的脚步: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参与市级课题研究项目,将教学经验升华为可复制的育人智慧。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找到自我表达的语言,获得终身受益的审美力与创造力。”这是陈璐对音乐教育的深刻注解。在她看来,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素养的培育。

二十八年深耕 教育求索与育人坚守

二十八载春秋,三尺讲台早已成为赵永霞老师生命的坐标。从初执教鞭的新人到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探索者,她始终以“以文化人、以史启智、以行践知”为理念,在传承与创新中培育时代新人。曾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金华市思想品德优质课一等奖、金东区教学能手、金东区教坛新秀、金东区最美教师等荣誉。

赵永霞拒绝“课本搬运”,构建“问题驱动”课堂。“为什么唐朝能吸引万国来朝?”“如何解决老旧社区改造矛盾?”这类真实问题打破了社会课的刻板印象,学生在分析地图、角色扮演中提升思考力。她善于打破学科壁垒,以音乐作辅助,编写三国历史小歌曲。与地理学科相融合,分析郑和下西洋路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调用多学科工具。

身处信息繁杂的网络时代,她尤为注重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辨。“该不该为发展经济拆除古建筑?”“曹操是枭雄还是英雄?”一场场激烈的辩论,让学生在碰撞中沉淀出兼具人文温度与理性深度的认知。多元教学是她课堂的鲜明特色,她组织学生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调研项目,让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理解、落地应用;带领学生参与金华市模拟政协活动,斩获最佳提案奖、优秀展示奖。同时,她执笔的“活动型作业的策略研究”课题,也荣获金华市一等奖。

赵永霞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被“看见”。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目标。弹性教学内容,‌通过调整题目难度或题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以分类施策落实教育公平。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成长困惑,成为其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二十八年来,赵永霞的教学策略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迭代,但“立德树人”的初心与追求从未改变。她认为,当学生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以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以公民的责任参与社会建设,便是社会学科教育价值最生动的诠释。教育之路没有终点,她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前行,与学生一同奔赴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