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塘范村:“有范”破题共富策
□记者 楚千会 金佳衡
晨光灼灼,蝉鸣鼓噪。 清晨7时,暑气已然蒸腾。73岁的徐大兰匆匆扒了几口早饭,拎起沉甸甸的工具袋便出了门。孝顺镇栗塘范村的村民都认得这个“老黄牛”——村监委委员的身影正顶着初升的烈日,沿着蜿蜒的山路疾步奔向十章岭水库。“昨天那场暴雨,把水库的水管冲脱了,得赶在日头最毒前修好!”汗水,在他黝黑发亮的皮肤上汇聚、滚落,砸在清晨却已微烫的泥土上。
脚下的柏油路温润平整,延伸向远方一座崭新的共富物业大楼。两年前,此地还是一片空旷。大楼开工的日子,深深烙在几名村干部的记忆里:2023年10月21日。骄阳下,栗塘范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范健勇的手指向大楼,话语里透着自豪:“我们村离集镇较偏远,村民没有特色产业,村民致富和村集体增收很难。所以我们索性联合周边3个村,一起建了这座楼。从设计到落地,村两委全程盯着,就一个念头:“大干!快干!”
共富大楼立起来
去年,近6000平方米的共富物业大楼正式落成。一层5.7米挑高,货车进出装卸便捷;上层厂房层高3米,机器传来轰鸣。快递车穿梭不息,所有经营空间租赁一空。这座大楼建成后,每年为村集体注入60万元活水。首批入驻企业带来的80个岗位,悄然撬动着村庄的蜕变。更可喜的是,村民闲置的老屋被重新唤醒,化作30万元租金稳稳落入农户腰包。
同年6月,栗塘范村村民范永兆嗅到了新气息。他在村里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命名为“有范er”。“之所以有信心将自家原来的小卖部改成咖啡馆,是看中了物业大楼内企业引入的年轻劳动者群体和他们的消费需求。”在物业大楼不远处拥有一幢农房的村民郑绍辉,承接了年轻新村民的就近租房需求,“一年增收八九万,稳稳的。”他笑着说。年轻血液的注入,让古老的村庄焕发蓬勃生机。
品牌强农,孝顺葡萄、红糖等特产的全链条发展正酣;资源整合,千年古刹流湖寺与碧波水库串联,绘就“南山下”如画风景线;模式创新,联合小微园等企业,打造更多元、更普惠的共富工坊……这方流淌着范仲淹血脉的土地,正以一套独创的“有‘范’工作法”,续写着“先忧后乐”的故事。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