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栗塘范村:“有范”破题共富策

(上接第1版)

“绿色银行”活起来

有了共富的“第一桶金”,村两委的目光投向了环绕村庄的绿水青山。一场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在田野山林间铺展。

白芨田里,绿叶风中摇曳。范健勇站在地头,仔细地看着白芨的生长情况。“每亩投两万,三年后收成。”他身后30亩药材基地,是村庄“绿色银行”的最新储户。三年前这里还是葡萄架,因产业疲软几近荒废,如今焕发新生机。

更大的变革在林地间发生。一个曾引发争议的珍稀植物园项目,经村干部们带着航拍图挨家挨户耐心解释,终获村民支持,成功流转2000亩林地。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记者在园中行走,金丝楠木、日本冬青、罗汉松、名贵茶花等高端苗木挺拔生长。

“原来一亩租金500元,现在涨到了1500元。”范健勇指着葱郁的苗木说。接下来,栗塘范村将引入企业、高校、银行等各类资源,发展康养研学、文旅、民宿等产业,不断壮大村中的致富力量,更多绿色产业蓝图正待绘就。

民心路灯亮起来

“村里富了,没忘了我们这些老人。”86岁的村民范济南话语朴素,却道出最踏实的获得感。今年年初,栗塘范村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了村集体慰问金10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则可以额外领取100元的新春红包。在村创业的老板、本土能人也纷纷慷慨解囊,粮油瓜果、生活用品承载着温情,送入老人家中。

村务公开栏前,村民可随时查阅每月收支明细。每周三“理财日”,账本摊开在阳光下。村监委的身影活跃在每个项目的始终——从立项到资金使用的全链条,监督如影随形。大额支出必经村书记和监委双签,对于用工、租车等事项,都需要提前申报,清晰记录留痕。

“查账不怕得罪人。不清楚、有疑问,必须当面提!”曾担任村监委委员的村支委刘明霞语气坚决。她回忆,一次山地平整工程中,因挖掘机故障停工两小时,师傅却要求记全天工。“我当场拒绝。机械闲置,工时费必须据实扣除,一分虚高都不能有!”

公开成为习惯,监督时刻在场,民意在栗塘范村也畅通无阻。每月15日的党员活动日,是村民畅所欲言的开放平台;“圆桌夜谈”里,干部与村民围坐灯下,共商共议。今年二月,村民范济银一句“装路灯”的建议,迅速得到村两委响应。“自己干!”决策敲定。料峭寒风中,村干部肩扛灯杆,深一脚浅一脚穿行田埂。两天后,12盏新灯亮起,温暖的光带不仅照亮了归家路与散步小径,更全程实现了“零工分支出”。“为民亮灯,心自光明。”这句话,在村两委心中久久回荡。

记 者 手 记

采访那日,骄阳似火。我们在会议室聆听村两委的畅想,跟随他们的脚步丈量村庄的蜕变。党建红,引领着生态绿的蓬勃生长;监督严,换来了民心暖的汩汩流淌。当年轻的身影回归乡土,栗塘范村的振兴故事,正翻涌着这个时代最深沉而澎湃的乡土力量。

在范协文等老书记的躬身垂范下,栗塘范村的振兴事业薪火相传。这支由四名“80后”与两名“70后”组成的村两委,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棒,以新思维破解老难题,用真心与可见的改变消融疑虑。栗塘范村的华丽转身,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基层治理智慧双重滋养结出的硕果。他们不仅将“有范”答卷,写在共富大楼的喧嚣里,写在药材基地的绿意中,写在老人含笑的面庞上,更写在一条条畅通无阻的民心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