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电子哨兵”“智”守农田

本报讯(记者 廖怡晴)连日来,澧浦镇下宅村东湖畈的稻田边,一盏形似路灯的“小虫体智能虫情测报灯”正悄然运转。在烈日照射下,这些设备格外醒目,病虫测报员冯剑正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记录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

“上面挂着高清摄像头、气象设备、杀虫灯、信号收发器等装置,还连接着地里的土壤传感器,可以捕捉到害虫动态、墒情信息、温湿度变化等信息,构成了一幅数字化的农田‘体检报告’。”冯剑指着田间不远处的“电子哨兵”说,“设备自动诱集害虫,拍照识别,计数分析,一套流程全自动化完成。”

伫立田埂上的智能设备不仅是农田的守护者,更是全区病虫害监测网络的前沿哨卡。

夏季是我区水稻生产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二化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发生与危害的关键风险期。

“以往测报全靠人工,尤其是在夏季这样的关键农时,我们需要顶着烈日频繁钻进闷热的稻田里。”冯剑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感慨,“那时要逐日观察、记录成虫发生量,手动判断二化螟等重大害虫的发蛾高峰,再结合历史数据和温度条件,推算下一代幼虫的防治最佳时期。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人眼观察难免存在误差和滞后。”

如今智能设备实现“虫情自动识别—数据云端分析—防治方案推送”的闭环管理,监测效率大大提升。“事半功倍,植保管理就更高效了。”区农技站工作人员何春玲介绍,植保部门结合农技人员定期的田间实地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农户实时掌握虫情、及时预防,助力农田防灾减灾。

据了解,全区设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23个,在塘雅镇万亩良田、澧浦镇下宅村东湖畈等水稻核心种植区,安装小虫体智能虫情测报灯、二化螟性诱测报器等智能设备。专业监测员定期实地调查,校验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形成了一套“人机结合”的双重保障机制。

“全域+重点”的监测网络,配合“人工+智能”的双重校验,在我区构建起立体化防控体系。基于精准监测,我区大力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

近日,在澧浦镇南王埠村的高标准农田上空,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有序升空,进行低空精准作业。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平稳飞行,均匀喷洒生物药剂。“无人机可以避免重复喷洒和药液浪费,而且药液覆盖更全面,防治效果更好。”技术人员说。

“在全区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专业化服务力量,利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装备,实施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技术标准的集中连片防控,一次性完成大面积的飞防作业。”何春玲介绍,“这种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防治效果和作业效率,解决了一家一户防治难、效果差的问题,更能通过精准施药大幅减少农药的使用总量和作业频次。”

据统计,我区在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增0.5万亩的背景下,农药使用量从2020年的340吨下降到2024年的270吨,降幅达20.6%,实现“虫口夺粮”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此外,在无人机植保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上,我区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推动植保服务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型。全省首家“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落户金东,搭建起智能监测、无人机作业、数据研判的数字化中枢,为全域植保服务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

在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金东用数字技术编织的农业防护网,守护着万亩良田,昭示着智慧农业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