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专版

羊尖山单元安置房项目跑出幸福“家”速度

从一砖一瓦到百姓安居

□记者 严昭睿/文 陈炼钢 严昭睿/摄

立秋后的金东,热浪裹挟着机器轰鸣声,在羊尖山单元安置房项目工地上翻涌成歌。塔吊长臂高悬,钢筋工、模板工、水电工各司其职,蓝色围挡上,“强化质量监督 严把质量关口”的横幅格外醒目。

承载着曹宅镇羊尖山周边拆迁居民“安居梦”,项目从“纸上”跃到“地上”。这里,一场关于“家”的建造正加速推进。

“智慧工地”让每个细节可视可控

走进羊尖山单元安置房项目现场,头戴安全帽的建设者们在钢筋水泥间穿梭,忙碌而有序。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叶一蕾通过全过程管理平台的指挥调度屏幕实时查看施工进度、安全风险、人员状态等情况。他的眼中既有对工程进度的关注,更有对施工安全的责任担当。

叶一蕾轻点鼠标,将监控画面精准锁定在项目入口区域——一名未穿反光背心的工人在屏幕上清晰可见。“这里每台设备、每位工人的动态都尽收眼底。”他指着监控屏幕介绍,该项目应用金义发展集团自主研发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融合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智能监控、全景形象进度等数字化管理能力,使施工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以前,安全人员进入现场后,每层楼都要检查,耗时费力。”叶一蕾对比道,如今这些部署在出入口、基坑防护、脚手架作业等关键区域的4G球机+枪机智能摄像机,能够自动巡航抓拍高处作业场景下的各类安全隐患,像外架防护、临边作业、塔机限位等关键环节甚至小到不戴安全帽这样的细节,都能及时发现,有效弥补了靠人工检查的不足。

“施工高峰期会出现6台塔吊同时作业,这给施工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叶一蕾说。如何让塔吊作业更加安全一直是项目团队考虑的重要一环。为破解这一安全问题,项目团队结合起重作业区域规划了吊钩可视化管理,通过在塔吊吊臂前端安装旋转摄像头,配合传感器实时捕捉吊钩位置,自动计算吊具与障碍物的安全距离,及时发出预警,为高空施工系上了“安全带”。

为保障项目建设,从项目开工到现在,每天连轴转,叶一蕾几乎没有回过东阳老家。“越到节假日越不能放松警惕,要确保工程进度不减,更要确保每一位参建者的安全。”

中午休息时,不少工人围在智能体验设施旁,体验高空坠落、触电伤害、消防应急、安全帽撞击等一系列真实作业场景,切身感受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虽然系有安全带,可是突然高空坠落还是吓到我了,一种踩空后的坠落感,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刚体验完洞口坠落体验的黄正顺依然心有余悸。

“智慧安全教育场所是项目部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的新举措,比起以往‘说教式’的安全教育,这种利用VR技术的‘沉浸式’教育更受欢迎也更有效果。”叶一蕾表示,为了更好地提高工程安全意识,项目引进智能体验设施,将安全生产教育理论知识,变成“身临其境”体验式的情景课,让安全生产理念入脑入心。

回迁家庭的“幸福密码”加速解锁

机器的轰鸣声预示着工地的忙碌。

“羊尖山单元安置房项目占地约12.8万平方米,包含9幢高层住宅、1所配套幼儿园、相关物业用房及地下车库。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验收,处于内部装饰阶段。”在施工现场,项目建设方负责人范建春介绍,未来这里将为曹宅镇羊尖山周边拆迁安置居民提供高品质居住环境。

楼宇之间,作为一名栋号长,任江平正在忙碌,他承担着整个项目的协调与质量把控工作。

任江平每天的工作是从“检查”开始,他在参加完班组的晨会后,便会在楼层间奔走,进行日常检查,仔细查看楼层内电线敷设是否符合规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检查过后,他会驻足在公共区域观察整体布局及未来交付效果,一一考量空间规划、细节设计。

在栋号长有条不紊地开展协调与质量把控工作时,各个班组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通过有效的资源协调,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水电班组一般在早上6点半左右开始工作,我们每天结合现场的实际进行水电作业,或是紧急修复突发渗漏的管道,或是调整照明线路的布设方案,或是配合粉刷班组做好水电预留预埋。”水电班工长郑永华指着施工现场介绍道。

“今天的任务清单很丰富:要去地下室处理排堵问题,到幼儿园区域补槽配管,2号楼要修补桥架洞,7号楼工区得配合精装做水管预埋……”郑永华打开水电班组工作群,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工作点位的作业需求。这支“水电”队伍每天分散在工地的各个角落,以精准化作业保障着项目的“生命线”畅通。

“为了让群众早日回迁,我们充分发挥管理优势,采用全周期穿插施工方式,将主体结构、二次结构、装修施工、园林市政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了工期。”范建春介绍,截至7月中旬,项目外部结构已全部完成,并荣获金华市优质结构工程、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称号,整体项目预计2026年7月完工。

“这里有多少套房源,哪些房型?”“层高多少,朝向都一样吗?”“怎么用水用电?”跟随范建春的脚步,记者登上无人升降机,缓缓升向正在进行二次结构装修的作业面,未来,回迁家庭的“幸福密码”正藏在这一间间房里。

“我们现在走进的这套房就是未来交付的三室两厅标准房。”顺着范建春的指引,记者观察到,这里的房型设计十分舒适,采光面经过优化设计,确保住户享受充足阳光,还有不小于5平方米的阳台,既能晾晒衣物又可栽花种草……

不仅建设快,而且品质高。“如今,高品质已成为我区各个安置房项目建设的共同追求。我们将持续做好回迁安置‘后半篇文章’,聚焦细节做好城市品质提质升级,加速各类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质量符合要求和标准,希望每个回迁群众,都能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港湾’。”范建春说。

记者手记

采访间隙,羊尖山单元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在一个个日与夜的交替中,在一滴滴汗与泪的交织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句简单的期盼,藏在建设者的汗水里,藏在智能系统的预警声里,藏在每一块被仔细打磨的瓷砖里。而所谓“金东速度”,从来不是单纯的快,而是带着温度的“稳稳推进”——让每个等待的家庭知道,他们期盼的“好日子”,正在一步步走来。

扫码查看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