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
积道山脚拆违拓新激活共富圈
本报讯(记者 楚千会)机器轰鸣,铁臂轻扬。9月1日,在澧浦镇积道山脚下,一场为期两天的集中拆除行动顺利完成。八十余名工作人员协同作业,拆除了历史形成的违章建筑,一举打通了“环积道山共富圈”建设的关键堵点。
与此同时,从福建传来好消息:红卫仓库产权人孙先生同意在协议上签字,这场跨越两省的协商,历时十余次上门、五次复核评估,最终由专班小组远赴福建,通过面对面沟通顺利完成了签约。这一切,都标志着“环积道山共富圈”建设,正加速从蓝图走向实景。
“这些违章建筑不仅是景观‘伤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阻碍了‘环积道山共富圈’的发展步伐。”澧浦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骆鹏介绍道。他口中的“共富圈”,并不止于环境焕新,更是一盘以整体开发带动区域共赢的大棋。按照规划,这里将打造一个集综合服务、交通环线、禅修康养、休闲文旅于一体的协同发展示范区。
而拆违,只是打通区域经济脉络的第一步。
“每一步,都走得不轻松。”骆鹏坦言,此次拆除的违章建筑,几乎每一处都是权属复杂、矛盾交织的“硬骨头”。“积道人家”涉及三位经营者和两户村民,权属关系错综复杂;“明月山庄”的经营者身负债务纠纷,谈判屡陷僵局;“大雄宝殿”更有百余万的工程欠款悬而未决;“金色山庄”正处在经营黄金期,老板夏先生直言:“生意这么好,拆除我不能接受。”
面对复杂各异的情境,工作组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分时分批、上门沟通,量身定制协商方案。以“金色山庄”为例,专班成员诚恳沟通,耐心解读“共富圈”建设的长远意义和政策,并主动承诺“将来有条件的,优先欢迎其回归经营”,最终以诚意打动对方,顺利签约。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在红卫仓库的征收中,专班4人远赴福建,与产权人深入沟通,用坚持和尊重赢得理解与签字。
系列攻坚成果背后,是一套高效且充满弹性的工作机制。时间紧、任务重,澧浦镇迅速成立政策处理工作专班,抽调23名骨干与村两委成员组成攻坚团队。在区级“容错免责”机制的支持下,专班采用“国有+集体”双轨征收模式,严格对照标准,7天完成全域39户农户房屋和土地的测绘、评估、调查工作。
“没有完全相同的矛盾,必须得倾听每个人的实际困难。”专班工作人员赵佳健这样总结他们的工作方法。面对政策处理对象类型多样、情况复杂的实际,工作专班依据任务重点和所涉农户社会关系网,采用“一户一策”柔性协商的方式,精准研判各地块特点,分成4组同步深入一线开展攻坚。针对农户提出的异议,专班及时组织复测与重评,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山脚湾塘村老党员们也带头配合:“拆旧是为了建新。我们信政策、看长远!”
截至目前,“积道人家”“金色山庄”“明月山庄”“大雄宝殿”及“红卫仓库”等五大重点地块已全部完成签约。在此过程中,工作专班累计上门走访超200人次,成功化解产权纠纷、违规建房等历史遗留问题20余个,共计收回土地66.33亩,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部分地块存在的历史债务纠纷,在此次政策处理过程中也得到彻底解决。一名拿到拖欠工程款的包工头感慨:“十多年过去了,真没想到还能拿回这笔钱!”据悉,通过此次签约赔偿,累计为相关农户及债权人化解债务达200余万元。
站在即将蝶变的土地上,当地村民潘大爷感慨:“舍不得老地方,但更盼着新日子!”积道山脚下,一片承载着共富梦想的新发展空间,正逐渐焕发新生,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