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以相机纸笔做刀枪”
本报讯(浙江日报记者叶梦婷 记者 楚千会)“我大舅是个抗战摄影师,他以相机纸笔做刀枪,在抗战一线拍下许多经典照片,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可留给我们家人的照片,却寥寥无几。”走进项碧英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老照片,其中最显眼的三张合影里,都有同一张年轻的面孔。
这位年轻人叫项俊文,但也许,大家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雷烨。
这些年,项碧英一次次踏上雷烨生活和战斗过的土地,看着大舅曾用镜头“凝望”的破碎山河变得山川秀美、村落安宁,她忍不住一次次按下快门,记录新变化: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新后项村,祖屋修葺一新,成为雷烨故居向公众开放;河北省平山县南段峪村,雷烨牺牲地修建了“雷烨烈士纪念碑”,碑身面向西南朝着故乡金华;平山县还建起了雷烨希望小学……“大舅留存的唯一一封家书,是勉励弟弟妹妹努力求学,他如果能听到雷烨希望小学传出的琅琅读书声,一定很欣慰。”项碧英含泪说。
镜头穿越时光,记录过去与现在,也见证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锦绣山河。
雷烨出生在金东区后项村,他思想进步,爱好文学。1938年,雷烨奔赴延安,途中购买了那台伴他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相机。从此,镜头成为他抗战的独特武器。
到延安后,雷烨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擅长写作和摄影,他马上崭露头角,开始以“雷烨”“雷华”“朱靖”等笔名发表作品。“这是1938年9月1日的新华日报,《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这篇报道的署名就是‘雷烨’,报道还配发了一张现场照片。”项碧英轻抚着一份旧报复印件说。
1938年年底,从抗大毕业后,雷烨拿起相机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以相机纸笔做刀枪,记录下潘家峪惨案等日军侵华暴行。”项碧英翻开雷烨作品集,里面收录了雷烨有据可查的约60幅摄影作品,镜头中的八路军战士个个精神饱满、士气高昂。
1943年4月20日,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科长的雷烨,在河北平山县遭遇日寇包围。为了转移群众,他错失撤退脱险的最佳时机,砸碎珍爱的相机后,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国,年仅29岁。
“雷烨牺牲后的近60年时光,他的墓碑上始终没有身份信息,我们也苦寻不到大舅。”项碧英哽咽。
“大舅拍了无数照片,我们找回他,关键证据也是照片。”项碧英指着墙上三张合影说,第一张照片是雷烨去延安前带弟弟妹妹拍的合影,还叮嘱一定要好好保存;第二张是1938年底他带领前线记者团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的合影;第三张是1942年底雷烨到晋察冀抗敌剧社采风的合影。
这三张照片原本散落三地,经过雷烨家人和战友多年坚持不懈地寻找,直到2001年才得以“聚首”。以此作为关键证据,大家才确认雷烨就是项俊文,项碧英终于和大舅完成跨越时空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