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乡厨曹雄志:以匠心守风俗 践节约
□记者 金灿灿 文/摄
近日,记者走进源东乡,跟随乡厨曹雄志的脚步,探寻乡宴变革背后涌动的文明新风,感受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今年47岁的曹雄志,与“厨”结缘已29载,其中深耕乡厨领域的十年,见证了金东乡村宴席的变迁。早年,他在酒店后厨辗转,“一年换一处、数月挪一地”的漂泊生活,让成家后的他愈发想兼顾工作与家庭。看着师兄在乡厨行业做得有声有色,他毅然转型,一头扎进了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宴席市场。
“过去乡宴讲‘排场’,菜要多。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更看重‘品质’,味觉、视觉、食材新鲜度,少一样都不行。”谈及十年乡宴变迁,曹雄志感触颇深。为守住“新鲜”底线,他总是在宴席当天凌晨3点半奔赴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从肉类到蔬菜,尤其是对鲜活度要求极高的海鲜,均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一站式采购,把好食材安全第一关。
曹雄志的乡宴团队有着灵活且规范的运作模式:核心厨师三四人按需调配,帮厨阿姨则按宴席桌数配备。“帮厨都是周边村熟悉的村民,和我们厨师一样,人人持有健康证。”曹雄志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也显著增强,从食材清洗处理、肉类低温保鲜到厨具消毒清洁,每个环节他都要求团队严格把控。更重要的是,乡宴制作全程“开放式”,主家与宾客随时能看到操作过程,“这既让客人吃得放心,也是我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动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金东人,曹雄志深谙本地及周边义乌、东阳、磐安、龙游等地的饮食风俗,这份“懂行”让他的乡宴菜单充满“在地感”。“红白喜事、乔迁宴席的菜单,差得远着呢,各地风俗更是不能乱。”他举例道,源东乡、鞋塘办事处白喜事宴席忌用鱼,因方言中“鱼”与“儿子”同音;孝顺镇则必须有鱼有藕;金华本地宴席,“肉圆”“扣肉”“馒头”是标配;义乌、东阳、磐安的宴席,“杨梅粿”(糯米团子外包红色染色米)和甜味馒头必不可少;龙游宴席则带点辣味,炒粉干是“必吃菜”。
在曹雄志眼中,乡厨绝非单纯的“掌勺做饭”,不只是为宾客呈上一桌桌美味佳肴,更承载着对一方水土饮食文化、婚丧嫁娶传统习俗的守护与传承。“就连我们的帮厨阿姨,上菜时都会主动跟宾客讲每道菜的寓意,这些地方风俗在饭桌上代代相传。”
移风易俗的推进,让乡宴更添“节俭风”。“现在我们每场宴席都会准备保鲜袋,鼓励大家打包,绝不浪费。”曹雄志说,除了引导打包,他在前期和主家沟通菜单时,还会主动劝说适量点菜。未来,他还计划推出更精简的宴席套餐,让“光盘”理念扎根乡村宴席。
乡厨工作辛苦,旺季时曹雄志一天最多睡两三个小时,还得在各个村庄间奔波。但每当听到主家和宾客夸赞“菜好吃、办得好”,他就觉得所有疲惫都值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他已接到不少订单,为了不影响宴席品质,他果断推掉了200多桌超出承载能力的订单。
如今,食客的口味在变化,不再满足于“有菜有肉”,而是追求“品质与品味”。曹雄志的厨艺也在不断精进。他积极参加乡厨比赛,向同行取经。前不久他还参加了厨师高级工考试,补理论、强实践。他每年自主研发一两道新菜,从社交平台、行业交流中汲取灵感,再结合本地口味改良,让乡宴菜品常吃常新。
曹雄志的坚守与创新,正是金东区乡风文明建设实践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金东区以移风易俗为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主题宣传教育等举措,引导群众转变办宴观念,让“文明办宴、简约办宴”的理念深植乡村;另一方面依托落户金华开放大学的金东区文明乡厨培训中心,系统提升乡厨技能水平,推动文明办宴理念通过乡厨群体进一步落地传播。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金东乡村人人认同的新观念,而浸润在文明新风里的传统乡宴,既守住了民俗文化的温情底色,更焕发出契合时代的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