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教师杨素英:半生助学 点亮200余名寒门学子梦
□记者 方柯
九旬教师杨素英,用布满岁月褶皱的双手,托举起200余名寒门学子的求学梦想,以微薄薪资垒起数十万元助学基金。她以一生行动,将“师者仁心”四个字刻进了时光里,而这份执着的起点,藏着她童年时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杨素英的童年,是在江苏的奶奶家度过。可这份平静,却在五年级时被一句沉甸甸的话打破。“当时70多岁的奶奶对我说,小英啊,咱不读书了。”杨素英回忆道。辍学后,得知情况的校长亲自买了一套书送到杨素英家里,还为她减免学费,让她继续学业。多年后回想起来,杨素英仍满是感激:“若没有当年学校减免学费的善举,没有校长亲手递来的那套书本,哪有现在的我。” 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杨素英的人生。
1965年迁居金华后,杨素英先后在永康市古山小学、婺城区雅畈小学、金东区澧浦小学、澧浦初中任教。那时每月工资仅有70多元的她,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养育4个孩子,但杨素英依旧用微薄的收入悄悄资助班上的学生。“具体时间也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2003年前后吧。”杨素英从那时起便默默从工资里留出一部分,给班里成绩前三名的孩子作“优秀奖”,给进步显著的学生当“鼓励奖”。
在杨素英36年的执教岁月里,有一份特殊的“约定”从未缺席——每学期三次家访,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那些蜿蜒的乡间小路,都曾留下她往返奔波的身影,足迹最远抵达澧浦镇派塘和朱里坞等地。这两个隐匿于大山褶皱里的小村落,单程步行都需要许久,可她从未因路途遥远而停下脚步。“一份付出两份收获,虽然累,但心里头畅快。”杨素英反复提及的这句话里,藏着她对教育的赤忱理解。在她眼中,家校之间的温情联结,正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重要钥匙。而这份特殊的教育情怀,好似早已与她助学善举深深交织。
杨素英退休后,仍未停下助学的脚步。她时常翻阅《钱江晚报》,在字里行间寻觅金华地区需要帮助的孩子。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求学渴望,总能让她想起自己童年辍学时校长给予的温暖。之后,她开始将资助学生的明细记录下来,放在铁盒内。“前前后后资助了200来个孩子,花了几十万元吧,我也没仔细算过。”在被问及共资助了多少孩子,杨素英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那个陪伴她多年的铁盒,装的是沉甸甸的希望。
而这只越来越沉的铁盒,如今正产生奇妙的“裂变”。2023年,受助学生何秋月主动接下了澧浦初中困难学生叶春丽初中三年的生活费;2024年,另一名学生王旭萍接续资助宋小琴每年2700元的学费。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份温暖触动,爱的力量所激起的涟漪正不断向外扩散。
今年9月,当90岁的杨素英被搀扶着走上“教育新高地助梦者”颁奖舞台时,全场掌声雷动。“我心怀感恩,感谢国家从我读小学时就给我助学金,把我养大。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些捐赠实在微乎其微。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条路我总要走到底。”她的话语温和而坚定,朴素却动人,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持久响亮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对一位老教师的敬意,更有对人间大爱的共鸣。
从童年时接过的那套课本,到如今装满希望的铁盒;从三尺讲台上的默默耕耘,到退休后仍不停歇的助学之路,杨素英用一生践行着“师者”的承诺,书写着大爱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