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变大田 寸土生寸金
金东“多田套合”拼出连片锦绣
□记者 廖怡晴
九月的澧浦镇蒲塘村,连片水稻长势喜人,绿意盎然的稻田在阳光下如波浪般起伏。
“现在种田可省力多了,无人机飞防、育插秧一体化,全程机械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安站在田埂上,指着眼前平坦宽阔的农田感慨,“你看这田,一眼望去多漂亮,像一幅规整的拼图,‘严丝合缝’的。”
今年6月,蒲塘村的720亩高标准农田迎来首次机械化插秧。“以前田块分散在山坡山地,浇水困难,碎田难种,大多都荒废着。”回忆起过去种地的场景,王国安满是无奈,“如今荒地开发了,道路水渠修通了。统一种植的水稻长势特别好,预计今年产量非常可观。”
蒲塘村曾经的困境在金东并非个例,全区7.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超二成呈碎片化分布。改变,始于一场“向土地要活力”的变革。我区以土地综合整治“一子落”,推动“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工作全面开展,实现耕地质量再提升、布局更合理以及农业生产更规模化、集约化、增值化。
据了解,我区“多田套合”工作开展以来,2024年立项的5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全部完工,另有6个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发布招标预公告,其中3个已完成招投标,预计9月可全部下达开工令。目前,我区累计完成“多田套合”面积7.17万亩,多田套合率达到100%,位居全市第一,成为全省五个多田套合率100%的县市区之一。
不过数载,金东如何实现这场蜕变?
得益于全区各部门的统筹协作、同向发力。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务等相关部门打通跨部门、跨业务壁垒,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让农田既“连片”又“高效”。
区资规分局与区农业农村局组成“多田套合”工作小组,深入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块地”调查,深度梳理农田布局现状和资源家底,形成“多田套合”一张底图。
各乡镇(街道)干部则以“拼”字当头,深入一线协调难题,挂图作战、分片包干,扎实推进土地整合工作。在鞋塘办事处畈田洪等村的千亩方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轰鸣作业,工人忙碌清理田块,3143亩的项目工程量目前已完成81.6%。与此同时,我区各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也如火如荼进行着。据悉,截至目前,鞋塘办事处杨村等村千亩方、孝顺镇范村等村百亩方、傅村镇杨家村百亩方项目已完成初步验收。
记者在孝顺镇马腰孔村看到,连片田块已初具规模,并同步修建了灌溉水渠、铺设了机耕道。“‘多田套合’不是简单的地类叠加,而是通过系统性重构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套合,让更多‘中低产田’变成‘稳产田’‘高产田’。”区资规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采取分区分类、梯次推进的实施路径。优先对集中连片区域进行攻坚,将小田变大田,同步配套路、沟、渠基础设施,并增施有机肥改良,实现土地肥力的长效提升。”
良田既要建设好,更要保护好。
我区在耕地保护上既下“硬功夫”,又用“巧心思”。全面建立起“耕地智保+田长制”,一支783人的田长和巡查员队伍常态化奔走于田间地头,紧盯“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织起坚实的巡查防护网。同时,我区融合“人防+技防”,借助89个铁塔高空视频探头和“耕地智保”场景,全天候守护耕地,实现耕地用途管制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巡查1.09万次,发现“两非”问题160个,现场核查160个;认定“两非”24个,完成整改24个,实现县域耕地数字化实时动态监管。
规模化的经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也实现了粮食亩产的“大提升”。
初秋时节,塘雅镇的万亩良田阡陌纵横,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作为早期试点区域的万亩良田,如今已成为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天就能完成数百亩水稻的收割,效率较人工收割成倍提升。“土地集中后,我们种了优质稻,亩产量在800到900斤之间。”万亩良田负责人笑着算起了“增收账”。
“多田套合”的成效,不仅写在平整的田垄上,写在农民的收入单里,也藏在游客的打卡照片中。金东没有止步于“种好田”,而是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让农田变成“景区”。稻田边的咖啡店悄然兴起,吸引着周边村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享受忙里偷闲的“田园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