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专版

曹宅岩后村: 绿水青山间蹚出共富新路子

记者 李方政 陈倩/摄

更多内容 扫码查看

□记者 温君凯 方柯/文 张静/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曹宅镇岩后村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凭借一座水泥厂,这个山村一度跻身“金华县工业强村”,走着粗放增长的老路。而如今,白枇杷缀满枝头,金兰古道游人不绝,村民们在青山绿水间真正捧起了“金饭碗”。多年间,岩后村从依赖水泥厂的“灰色辉煌”,转向依托绿水青山的“绿色共富”,蹚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灰色辉煌”到“绿色觉醒”

破局重生寻新路

20世纪80年代,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金华县水泥厂在岩后村拔地而起,该村迅速跻身“金华县工业强村”。“1994年,水泥厂销售产值高达1546万元,上缴税利近150万元。”提起过往,岩后村原村主任汪小南记忆犹新。在那个年代,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水泥厂工作,通村公路上车来人往,好不热闹!大礼堂常放电影,人头攒动。村上光代销店就有八家,岩后村是名副其实的“明星村”。

然而,粗放发展的弊端逐渐显现,采矿过后的山体千疮百孔,村民家的窗台上总积着一层粉尘。2005年,水泥厂关停,岩后村随即陷入沉寂。没了“吃饭的家伙”,村集体失去主要收入来源,年收入从80多万元跌至负数,大量村民外出谋生,村庄也被列为“软弱落后村”。到2020年时,村集体负债已超406万元。“那几年,想搞项目连启动资金都没有,大家心里都没底,特别迷茫。”汪小南回忆起当时的困境,语气满是无奈。

2020年6月,王新苗临危受命,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面对村中堆积的遗留问题,王新苗没有退缩,主动扛起责任,一件一件去化解历史遗留难题,村中也从过去的“群众跑”逐渐变成了“干部来”。之后,岩后村的喜事接连不断。拆危建新、污水改造、道路“白改黑”、路灯亮化、打造美丽庭院……一桩桩、一件件,都办进了村民的心坎里。

但王新苗深知,让村民口袋鼓起来才是关键。岩后守着好山好水,搞产业绝不能走“先破坏再补救”的老路,必须牢牢扎根在“特色”与“生态”这两块地。

从“传统农作”到“甜蜜事业”

枇杷撑起“黄金屋”

“橘子一斤才几毛钱,且家家都能种,根本卖不出价钱。黄桃跟隔壁源东乡比,更是一点优势都没有。”岩后村曾大规模种植橘子、黄桃,但效益微薄。看着这样的景象,王新苗心里悄悄盘算起了一笔账,把目光投向了少数村民种植的枇杷上。然而,“白沙”枇杷口感虽好却“娇气”,早晨采摘下午就发黑,稍微磕碰就破皮,连短途运输都难。

为破解枇杷“难储存、卖不远”的瓶颈,王新苗积极引导支持农户黄旭东引进耐储的“白玉”“冠玉”品种,并牵头成立农旅公司,整合资源拓宽销路。如今,“白玉”“冠玉”枇杷已是岩后枇杷的“当家花旦”,成为农户增收的“黄金果”,加上村集体挂牌出租小水库、闲置房屋等开源节流的努力,不仅还清了406万元的旧债,账户上还结余200万元。“现在靠着绿水青山赚钱,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甜!”王新苗笑着说。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王新苗牵头成功举办了首届岩后枇杷节,并在村内专门打造了集展示与销售于一体的枇杷馆,带领村民陆续开发出枇杷花茶、枇杷酒、枇杷蜜等一系列产品,推动枇杷产业向深加工领域延伸,真正让一颗枇杷裂变出多种收益。

“今年枇杷采摘季每日销量高达7000斤,短短20余天,总销售额就达到三四百万元。”王新苗笑着说。如今,岩后村白枇杷不仅凭借优质优价的特点,实现最高30元一斤的“身价飞跃”,更搭上数字快车畅销全国各地。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该村白枇杷产业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发展”的华丽转变。

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共富”

“生态碗”里盛幸福

如今的岩后村,白枇杷缀满枝头。随着“悠游北山”美丽乡村带建设推进,作为重要节点的岩后村,建起了二三十亩标准化白枇杷种植基地。“大棚配有滴灌、喷灌和专业洒药设备,既能有效保障枇杷生长,还能让枇杷提早上市。”王新苗介绍,村里还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专家定期会进村指导。“有了大棚优势,我们正琢磨建‘共富百果园’,闯一下产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到时候四季有果香,全年能增收。”

“生态碗”要端稳,“旅游饭”也要吃饱。岩后村旁的金兰古道,是始于宋代的千年官道,谷幽、山秀、溪清,还有徐霞客、郁达夫等名人留下的足迹,被誉为“金华小九寨沟”。王新苗瞅准这一优势,忙着牵头打造金兰古道溪枇乡野乐园。“乡野乐园内含金兰古菜餐厅、枇杷研学基地、溪枇营地乐园三大特色项目。”王新苗坦言,打造乐园初衷就是要让岩后的好山好水被更多人看见,让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不仅如此,王新苗还没忘“拓展新赛道”,凭着当乡村医生的经验,与傅村镇溪口村合作种植中草药,为两村村集体拓宽了收入渠道。“溪口村土质适宜种植中草药,我们先租25亩土地试种,要是明年收成好,接下来就全村推广。”王新苗说。

从“灰色工业”到“绿色共富”,今日的岩后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一条以白枇杷为“金色名片”、以金兰古道为“美丽依托”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岩后村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