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变形记
当一天实习基层调解员
□记者 廖怡晴 严昭睿 程方雯 文/摄
在街坊邻里的鸡毛蒜皮中斡旋、在剑拔弩张的冲突现场化干戈为玉帛、在情理法的交织中寻找平衡……这是你想象中的基层调解吗?
带着疑惑,记者来到区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跟着“金牌调解员”王卫新体验当一天实习基层调解员,释法说理、以情动人,倾听心声、化解心结。
“有困难,就找大胡子”
走进王卫新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接听一个电话,语气温和但条理清晰,又一起复杂的劳务纠纷,在他的耐心调解下得以圆满解决。见到记者,他微笑着挥了挥手,示意记者先坐下。
因其标志性的胡子,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大胡子”。大胡子调解工作室里挂满的锦旗,无声地诉说着他的战绩与声望。
2013年,王卫新开始无偿调解物流行业矛盾纠纷。12年来穿梭于情、理、法之间,为群众架起沟通的桥梁,化解矛盾。“有困难,就找大胡子”也成了金华乃至云南、四川等地很多人发生矛盾纠纷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解决办法。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他的“谈判”办公桌上,不仅摆着文件,还精心准备了水果、糖果和一杯随时可续的热茶。在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充满火药味的纠纷常被转化为握手言和的温暖。
“我们要让当事人感觉来到了一个温馨的地方,像家里的客厅一样放松,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衙门’。”“大胡子”后来这样解释。这些水果、点心、热茶,成了记者理解他调解哲学的第一把钥匙——调解,始于尊重与关怀。
在短暂的岗前培训中,“大胡子”的工作节奏让记者咋舌:365天近乎无休,每天早晨7点左右就开始忙碌,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不是在调解就是在赶赴调解的路上。电话就是命令,经常半夜三更也要赶去现场调解。“群众的问题不等人,他们找到你,就是信任你。”这份“无休”,是他对“责任”二字的诠释。
记者问出心中的好奇:“大胡子老师,您处理过那么多疑难案件,每次都迎刃而解的诀窍是什么?”
他捋了捋胡子,说出了让记者深思的话:“我从事调解工作这么多年,什么难办的纠纷都遇到过。但其实很多时候,纠纷的根源不是多大的实际利益,而是心里憋着一口气。人的情绪也是一条河流,堵塞了就会泛滥。我们调解员要做的,就是及时疏导。等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矛盾自然就解决了。”
基层调解是有温度的,目标不仅是“案结”,更要“事了”“人和”,得先讲“情”,再论“理”,最后才落回“法”上。
这番话,为记者接下来的体验定下了基调。
水果市场里的“哈密瓜纠纷”
上岗没多久,记者就迎来了第一个实战案件:金华水果批发市场里发生的一起关于货物损坏赔偿纠纷。
驾驶员张师傅和同伴从宁夏运送一车哈密瓜到无锡和金华。在金华卸完货后,代卖商徐大哥发现大量货箱底部破裂,导致堆叠的哈密瓜因挤压破损。就赔偿金额,两人争执不下。记者简单梳理了案件经过,跟着“大胡子”赶往市场。
下午3点的市场,喧闹而忙碌。在华东金华农产品物流中心综治中心调解室,双方当事人已经就位。
“将近100箱,箱底都破了!这怎么卖?”徐大哥语气激动。
“我们看了,根本没损坏那么多!这不合理!”张师傅觉得索赔过高,满腹委屈。
……
双方争执不下,气氛剑拔弩张。
听着他们的争论,记者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货主通过第三方平台下单,与驾驶员并未直接联系;运费支付方式不明;甚至还牵扯出在无锡卸货时可能已存在的货损……关系图越画越乱,记者一时不知从何开口。
“大胡子”听后,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让气氛缓和下来。见双方情绪激动,他果断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带着记者先与张师傅沟通。“现在面对面只会加剧冲突。”他边走边轻声对记者传授心得,“当事人生气的时候,先不急着调解,要先让大家的情绪‘降一降温’。”
面对张师傅,他没有一上来就谈责任划分,而是将心比心体谅他们长途运输的辛苦,“一路从宁夏开过来,不容易,辛苦了。”短短一句话瞬间打开对方的心防。接着,他切入实际利害:“再耗下去,你们可能连运费都拿不到。货物确实有损伤,我们现在争取能少赔一点是一点,就当吸取教训。”他既表达了理解,又清晰指出了僵持的后果。
受到启发,记者也尝试着劝说:“还是先去看看货物的实际状态吧,心里也好有个底。”张师傅思索片刻,在权衡利弊之下接受了这个提议。
在堆货处,记者看到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箱子破损。“大胡子”趁热打铁,几句贴心窝的话点明了关键:“你们心里也清楚,长期耗着损失更大。做生意讲究诚信,这次处理好,下次还有合作机会。”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为双方寻找最优解。
“大胡子”的劝说让双方有些松动,可调解并未就此结束。他站在破损的水果筐前,手机贴在耳边,把驾驶员的难处、货主的急盼分别转述给对方,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反复磋商。
“咱商量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数,既减少了您的损失,也能让他们尽快结了运费,您看行不行?”“之前有个案子,两边一开始都不肯让,后来商量着各退一步,不仅没耽误事,后来还成了长期合作的伙伴。”……经过一番拉锯式的沟通,双方达成一致:扣除3000元赔偿,代卖商当场支付剩余运费。
下午5点50分,纠纷正式调解完毕。
“天呐,太累了。”短短几个小时的调解,记者感觉大脑像被掏空,瘫在椅子上双眼空洞。而这,只是“大胡子”日常工作中普通的一案。忙活了一下午,他才终于抽空喝了口水。
沉甸甸锦旗下是长久的坚持
看着平静如常的“大胡子”,记者忍不住问出那个盘旋已久的问题:“调解这么累,又没有报酬,别人还不一定领情,您为什么还能坚持下去?”
“大胡子”的答案朴素却充满力量:“过程是麻烦,但没有比看到大动干戈的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更令人高兴的事。这份成就感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这种喜悦,有时是“延迟满足”的。过了几日,“大胡子”给记者发来信息,两位驾驶员已经开始了新的送货旅程,并对那天的调解再三表达了感谢。看着信息,记者仿佛也体验到了欣慰。每一个成功调解的背后,都是调解员不拒“小”、不畏“繁”的责任心与正义心。
“大胡子”告诉记者,调解员要懂得自我调节,因为每天接触的都是负面的情绪和纠纷。“当事人是来倒苦水的,我们每天听到的都是争吵和矛盾。”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自己心态不好,早就干不下去了。当事人的握手言和,就是最大的动力,让我觉得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他办公室那200多面无处可挂的锦旗,每一面背后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他调解成功的重特大案件及信访积案超过220件,有一起涉及永康、武义的纠纷,他前后跑了11趟,前7趟对方根本不理他,直到第8次才终于愿意沟通。这种“磨”出来的成功,靠的是那份永不放弃的执着。
“调解很有趣,但有时也很难过,会受很多委屈。”“大胡子”坦言。正是这种对职业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让他不断进修,精进技艺,将“劝说”“同理心”等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他懂得通过“拐弯抹角”“甜言蜜语”调整气氛,更懂得“积极倾听”“情感反应”,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读懂他们表面诉求下的深层渴望。
在金东,“大胡子”并非孤例。他的身后,是全区390个区镇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066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庞大群体。他们同样日复一日地穿梭在街巷、田间和市场,默默奉献,守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记者手记
一天的体验结束,我卸下“实习调解员”的身份,但“大胡子”的工作仍在继续。电话依旧接个不停,微信里满是求助与感谢。我深刻体会到,基层调解员是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他用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颗糖果营造出信任的空间,用无比的耐心和智慧,在法、理、情的三角地带,寻找着最符合人性和谐的平衡点。
他们解决的不仅是纠纷,更是人心。正如“大胡子”所说:“事情厘清了,道理讲明了,当事人的心自然就豁亮了。”这份“豁亮”,便是这群默默无闻的“大胡子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注入的最可贵的温暖与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