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心弦
“检察官+作家”联手“写故事”
□记者 王超亚 通讯员 陈曦 文/摄
“日常检察工作是文学创作的‘富矿’,小案件连接着大民生,通过一线采访,我们获取了很多鲜活的写作素材。”“我觉得这次采风活动很有意义,让我对检察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这么多生动的案例介绍,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时代检察故事”主题采风活动在区检察院开展,金华市作协组织了18名国家级、省级作家协会会员围绕近年来区检察院办理的典型案事例,从文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创作,这标志着全省首例“检察+文联+作协”联合共建的“大堰河”检察文苑品牌正式启动。
从“体验式采风”,升级为“沉浸式共创”,这场采风不仅为后续创作积攒了一摞摞写满细节的素材本,还让“检察官+作家”的联动从“素材收集”走向“思想碰撞”,为检察文化作品的创作质量与传播效果赋能。
检察官是法治实践的践行者,作家则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大堰河’检察文苑旨在将‘检察官+作家’深度融合,以办案之效托举文化之魂,以文学之笔讲好检察故事,让检察工作在文字中显温度,让法治精神在传播中入人心。”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在省、市检察院和区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首届“新时代检察故事”暨“大堰河”检察文苑征文活动在我区拉开帷幕。这一征文活动面向全省检察系统人员和省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内,共收到来自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省份作者的275篇原创文章。投稿者中,有深耕检察一线多年的“老检察”、初出茅庐的青年干警,有笔触敏锐的专业作家、老师,也有满怀热忱的在校大学生。
这些作品里,有深夜刑检办公室不灭的灯光,有田间地头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匆匆脚步,有涉案未成年人脸上重绽的笑容……作品的字里行间都紧扣“新时代检察故事”主题,多篇作品凭借鲜活的场景、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文笔,单日阅读量破千,得到了广泛的点赞好评。
“又到秋季草莓花儿开,今年,老刘头大棚里草莓蔓上白色的花儿开得密密麻麻,仿佛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金东区作家协会主席王晓武《草莓花儿开》讲述了因案件中发现草莓果农买到劣苗,检察院、法院联合制发“双建议”书,推动加快种业基地建设,规范种苗销售的故事。
“从追寻个案正义,到构建长效机制;从帮助一个家庭,到守护无数希望,司法的温暖始终在延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文史研究院理事长潘爱娟《跨越寒冬的司法暖阳》以三级检察机关联动救助退役军人老叶的故事,展现司法救助如何与社会帮扶衔接,为因案致贫家庭点亮生活希望。
“司法的力量,不仅守护当下的公平正义,更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种下永不凋零的文明印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直作家协会主席桑洛《古树与古道:公益诉讼守护金东的千年印记》一文则将视角投向金东区的古树名木与太阳岭古道,讲述了检察力量守护自然、镌刻文明的故事。
这些文章虽视角各异,却共同诠释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守护企业创新的“商道”,还是温暖困境家庭的“司法暖阳”,抑或是检察人代代传承的不变“初心”,新时代检察工作始终以法律为基、以民生为本,在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检察官+作家”的双向互动合作,不仅架起了检察文化与文艺创作之间的桥梁,还推动了文化共研、案例共析、平台共享、品牌共建、人才共育,从而不断砥砺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