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二十载 全民健康新医疗
——金东区“中国公卫事业二十年”服务发展综述
□记者 陈婺 通讯员 傅江南 文/摄
2005年,浙江省启动“农民健康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探索,这也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进入标准化、普惠化新阶段。20年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从最初的基础健康档案管理扩展,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20年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金东一路同行,积累“点上盆景”为“全域风景”,书写了中国式健康治理的基层答卷。
“以前体检要往市区跑,现在社区体检中心就能查,家庭医生还帮我盯着血压,这日子过得踏实。”多湖街道居民张大伯翻着手机里的电子健康档案,细数着二十年来就医的变化。
二十年前的金东,基层医疗还停留在“老三样”时代: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主要设备,村民看病要跑市区,慢性病管理全凭“感觉”,老年人健康保障更是近乎空白。为改变这一状况,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破局,探索出集预防、保健、诊疗于一体的服务模式——“多湖模式”,被国家卫健委评价为“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县域样板”,埋下公共卫生事业创新发展的种子。
硬件升级是最直观的蜕变。如今走进金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体检中心已成为标配,数字X射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一应俱全,居民不出镇街就能完成血常规、心电图等全套检查,数据实时同步至电子健康档案。更令人安心的是,针对高发的消化道疾病,金东将结直肠癌筛查纳入重点民生实事,为45至74岁户籍居民提供免费的粪便潜血试验,对阳性者进一步开展肠镜检查。仅去年一年,就完成筛查近3万人次,早期发现并干预了上百例癌前病变,将健康防线筑在了最前端。截至2025年,全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2.34%,昔日“纸页档案易丢失”的难题彻底解决,健康管理迈入数字化时代。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发慢性病,金东全面推进“两慢病一体化门诊”建设,投入专项资金完成全区14个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改造,配备健康管理一体机、快速血糖仪等设备,实现诊前数据采集、诊中规范诊疗、诊后随访管理的一站式服务。“以前每月复查要坐半小时公交去市级医院,现在家门口的门诊就能配药、测血糖,医生还教我饮食调理。”糖尿病患者李阿姨的经历道出了万千慢病患者的心声。如今全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3.01%、72.21%,较二十年前实现质的飞跃。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开,让健康守护有了“贴身管家”。当前,金东已组建136支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卫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推行“1+3+N”网格服务模式,针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家庭医生能实时掌握签约居民健康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响应。去年冬天,独居老人王奶奶突发心梗,家庭医生15分钟内抵达现场急救,为后续治疗赢得黄金时间。目前,全区老年人规范管理服务率达65.89%,0-6岁儿童、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超92%,特殊群体健康防线愈发坚固。
医养结合的创新实践,让银发群体安享健康晚年。金东探索“卫生院+养老院”毗邻建设模式,在1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点,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巡诊,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保障无缝衔接。多湖街道医养服务中心更打造“智慧养老”样板,通过健康监测平台实时追踪老人心率、血压等数据,结合中医理疗、康复训练等服务,让老人“养老不离家、看病有依靠”。如今全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率达95.87%,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100%,特殊群体的健康权益得到坚实保障。
从“被动就医”到“主动保健”,健康理念的转变见证服务深度。每年秋冬季节,金东基层医疗机构的预防接种门诊总有一段忙碌,这是居民们集中有序接种免费疫苗。作为政府民生实事之一,金东连续多年为全区老人免费提供流感疫苗接种服务,当前免费接种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2025年截至目前完成接种超2.92万剂次,有效降低了流感发病率。同时,金东以体检中心为支点,开展“健康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每年组织免费体检超10万人次;通过义诊、家庭医生下村随访、健康教育宣传栏等载体普及健康知识,让少油少盐、定期筛查成为居民共识。二十年间,群众从“怕去医院”到“主动管理健康”,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41.74%。
站在新起点,金东锚定“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从“多湖模式”的升级迭代再出发,进一步完善数字健康服务体系,扩大医养结合覆盖面,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精细化升级,为金东的共同富裕蓝图再添健康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