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娟:桃李满枝因丹心 耕耘无声自奉献
□记者 方柯
清晨,天刚蒙蒙亮,金华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的灯已悄然亮起。校门口,那个熟悉的身影如期而至,她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到校的学生——她是何红娟,金华市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副校长兼小学校区校长。
这个清晨的身影,恰是她29年教育信念的缩影。从武义乡村小学的泥泞操场,到城市学校的现代化教室,场景在变,身份在变,不变的是她脚步中始终藏着的那份朴素执着:“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把每一项工作做到实处。”
1996年,刚毕业的何红娟来到武义县一所乡村小学。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她便将“扎实做事”刻进了教学工作每一件事里。“我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总觉得教书育人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件事都得沉下心、扎下根去做。”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反复打磨教案,这份近乎执拗的认真,让她在三尺讲台上快速成长。毕业仅三年,县里的教研员便注意到这位年轻教师,带着她奔走于各个学校送教。短短四年,她即从青涩的新教师成长为区教研组长,2016年被任命为武义县熟溪小学教学副校长。
2021年8月,在乡村教育深耕20余年的何红娟,调任金华市外国语学校,身兼德育管理、校园安全等多项行政职务。彼时,学校里一位老师因岗位临时变动,教学安排一时陷入紧张。关键时刻,何红娟主动扛起教学重担,先后任教六年级数学、三年级两个班数学,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这在旁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却做得有声有色。
“记得2021到2023这三年,每周排课都超20多节。”谈及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何红娟只是轻轻一笑,仿佛那些高强度的付出,已化作了自己育人路上最珍贵的印记。欣喜的是,何红娟辛勤的付出很快便结出累累硕果,当年毕业班数学平均分达96分;接手仅一个月,三年级两个班的平均分从84分跃升至95分以上。家长们又惊又喜:“何老师的课堂里,到底藏着什么育人魔法?”
这份被家长称道的“魔法”,其实不过是日复一日把真心与耐心,化作对孩子的陪伴与引导。面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何红娟从无半句责备,而是拿着为孩子量身定制的习题,一道题一道题地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补。慢慢地,孩子作业本上的红勾多了,课堂上的小手举得越来越高,脸上也绽放出自信的笑容。“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何红娟常说,要像一位细心的伯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她的因材施教下,26名学生获得国际奖项,12名学生捧回省级荣誉。那些被看见的特长,成了孩子们眼里最亮的光。
2023年9月,何红娟升任金华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副校长兼小学校区校长。职务变了,“满负荷”的节奏却没变。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之外,她依然担任班主任并执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甚至比许多一线教师都重。“我通常早上5点起床,将当天的工作任务规划好并布置下去,然后开始一天的课堂教学。”对何红娟而言,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三尺讲台始终是她的根基所在,教室也变成了她的“第二办公室”。同事们早已形成默契,若办公室找不到何校,去教室总能碰见她。
这份扎根一线的坚守,正是她“身教重于言教”理念的生动印证。每天清晨与黄昏,她总会出现在校门口,疏导车辆、指引人群,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家长们常说:“看到校长在,我们就放心。”在她的以身作则下,校园里洋溢着蓬勃向上、互助共进的氛围。她还系统推动管理创新,构建起“双导师”育人模式、“四有”德育与“三启”课程体系,并首创“三航”课程与“三杯”教师培养体系,全面引领教育质量提升。5年时间推动金外实验小学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学生人数从549人增至1854人,班级数从16个扩至54个。
然而,长期高负荷的运转,也让她的身体多次亮起红灯。咽喉结节发作时,她一度沙哑到几乎失声,却仍凭借书写、手势与微弱气声,坚持上课、处理事务,直至四个月后才慢慢恢复。望着她五年间悄然斑白的头发,同事们心疼不已,她却总是淡然一笑:“没事,还能坚持。”
二十九载春秋流转,何红娟的脚步从讲台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目光从学生的成长投向学校的发展。她用“带好一个班”的执着,守住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带活一支队”的热忱,凝聚起并肩前行的力量;用“开辟一方新境界”的担当,让教育的土壤生长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