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中唯一的战地摄影记者; 他牺牲在燕赵大地,却永远是金华人民的好儿子——
赤子丹心映山河
□金华日报记者 胡睿哲/文 记者 温君凯 李方政/摄
他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中唯一的战地摄影记者,被列入“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他是冀东从事摄影采访最早、报道成绩最突出的前线记者之一;他撰写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爱好创作诗歌,创办文艺刊物……
他叫雷烨,原名项俊文,婺江之畔金华人民的儿子,抗战一线以笔为戈的杰出新闻工作者,也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革命英雄。
1943年4月2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面对日寇包围,雷烨在通知附近村民转移后,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从容砸碎照相机,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国,年仅29岁。
雷烨未能看到,数年后,距牺牲地仅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小山村西柏坡,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成为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
赤子丹心,山河永念。10月,我们带着对雷烨同志的缅怀和敬仰,带着对峥嵘历史的铭记与传承,前往河北省唐山市、石家庄市等地,沿着雷烨当年的足迹,踏上那一片革命热土,探寻他用镜头和笔尖记录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光辉印记,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团结奋进之力。
一场跨越六十年的寻找
项俊文出生于1914年,金东区孝顺镇后项村人,是家中的长子,有三个妹妹、一个小弟,年少时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父母相继早逝后,他教过书、当过测绘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项俊文将弟妹们安顿妥当,通过好友牵线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1938年初典卖家屋筹得100枚银元,踏上北上延安抗日之路,后成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
1941年,他的家人收到一封署名“雷雨”的信后,便再无项俊文音讯……
“母亲常提起大舅项俊文,说‘不能怪他不管我们,因为有国才有家’。”项俊文二妹项秀华的女儿项碧英回忆,一家人从未停止对项俊文的找寻,谁知一找竟是60年。
项家人不知道,一位名叫雷烨的抗战记者牺牲后,也因难以考证真实身份而长眠于巍巍太行,1959年被迁葬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成为300余名县团级以上烈士之一。
1986年,项家小弟项秀文托石家庄市地名、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永祯帮忙寻找哥哥的下落。
深秋,石家庄市区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今年90岁高龄的高永祯不顾身体虚弱,接受记者采访。“15年里,我走访了300余人次,如同大海捞针,终于在2001年出现转机。”高永祯说。那是一篇刊登于《燕赵晚报》讲述摄影记者沙飞事迹的文章《眼兵情仇》,里面记载:“雷烨……浙江人,193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经历曲折而严谨的多方考证后,2003年,金东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确定雷烨烈士即是项俊文同志的决定》。同年,民政部颁发项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2020年,后项村的雷烨祖屋修葺一新,成为雷烨故居向公众开放。
英烈埋名六十载,终于魂归故里。
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还赠予项秀文一张合影。照片中,雷烨像大哥哥一样抱着14岁的田华,拍摄者是沙飞。这几乎是唯一记录雷烨容貌的特写照片。他年轻的面庞、充满英气的眉宇、炯炯有神的双眼,仿佛透着远方胜利的曙光……
一名穿越烽火硝烟的新闻战士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馆中,记录着雷烨的抗战轨迹:1938年赴延安,入抗大第4期学习,毕业后被派往华北前线,任战地新闻记者……1941年,转入冀东部队工作,历任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
冀东战场是晋察冀边区中的边区,对敌斗争特别激烈,条件异常艰苦。
我们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在唐山市丰润区的山坳里探访潘家峪村。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潘家峪惨案,屠杀群众1230人,烧毁房屋1200多间。雷烨最早赶到现场,流着泪拍摄日寇疯狂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证,写下《冀东潘家峪的大惨案》《惨杀场视察记》等报道。
在村口的葡萄园,我们采访了惨案幸存者潘树民。惨案发生时他只有5岁,躲在大铁门旁逃过一劫。长大些后,听说有个叫朱靖的记者把惨案公之于众,再后来,得知朱靖就是雷烨的笔名。“村里人都很感谢他。”潘树民说。
潘家峪人从未忘记这段历史,惨案后成立了120人的“潘家峪复仇团”,作为冀东十二团独立连英勇杀敌。至今,武警某部仍保留“潘家峪连”的番号。1997年,当地政府在惨案遗址旁建立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长周学军说,现在,住在村里的惨案幸存者只剩两人。
日寇罪行和民族抗争又何止在潘家峪。主动请缨上前线的雷烨把满腔爱恨倾注于笔端和镜头。滦河两岸、长城内外,他始终战斗在烽火硝烟第一线——
写下《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那是,从喀喇沁赶来的牛群》等报告文学,叙述人民抗战的宏伟进程;拍摄《滦河晓渡》《行进在祖国的边城》《熊熊的篝火》等摄影作品,记录了抗日斗争的光辉篇章;发起并创立文艺团体“路社”,创办文艺刊物《路》《文艺轻骑队》《国防最前线》等,在部队和民间都起到很大鼓舞、教育作用。
在崎岖陡峭的喜峰口长城,1942年端午节,八路军在这里用重机枪和大刀痛击日寇,获取胜利。雷烨登上长城,近距离拍下战斗现场照片,极大地振奋军民斗志。
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创办人张国华说,雷烨拍的照片与音乐家麦新为1933年喜峰口抗战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一样,展现出中国军民抵御外来入侵的壮志豪情。
一曲太行深处的英雄赞歌
巍巍太行,忠魂长存。
我们前往雷烨牺牲地平山县南段峪村和周边村庄,试图重现当时的细节。
1942年底,雷烨赶往保定市阜平县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会后又赶到驻扎在平山县曹家庄村的晋察冀画报社,将战地摄影资料送到社长沙飞手中。沙飞看后当即决定在《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出版专题内容,请他留在曹家庄编辑图片。
也是那时,沙飞为雷烨与儿童剧团小演员田华拍摄了合影。当时村民把雷烨叫成雷华,他也乐呵呵答应。“你叫田华我叫雷华,咱们‘二华’照张合影吧。”照片里,“二华”都笑得特别高兴。
1943年4月1日,雷烨在曹家庄暂住时的邻居白建雄新婚,雷烨特意给白家老老少少七八人照了相。白建雄觉得,雷烨很客气,不像个“当官的”,更像是住了很久的邻居。数天后照片洗出来,雷烨说虽然条件艰苦但至少要留一张作纪念。“没想到,第二天就出事了。”
雷烨牺牲前仍挂念百姓安危。4月20日凌晨发现敌情后,雷烨没有立即撤退,而是通知曹家庄和数百米外张家川的村民向安全点转移。
石堂是南段峪村的一个自然庄,也是雷烨更确切的牺牲地。画报社全体人员与村民把他葬在这里,旁边有一条小溪,还有一棵杏树。人们把这棵杏树取名为“雷烨树”。“这是一棵野杏树,果实虽然不好吃,但生命力特别顽强。”南段峪村党支部副书记高鹏说。
雷烨牺牲后不久,新华社发布《雷烨同志传略》,《晋察冀日报》刊登该报社长邓拓的《恸雷烨》,副社长张致祥的《悼雷烨同志》,同时刊登雷烨诗歌遗作《滦河曲》。1943年5月10日,雷烨与《晋察冀画报》的约定如期兑现,纪念雷烨专辑集中刊发其战地照片51幅。
1959年,雷烨遗骨要迁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29岁的南段峪村村民高秃子二话不说领命。下山路上,他两个肩膀勒出两道血印,仍死死不肯松手,生怕磕到英雄。
2003年,牺牲地旁边的山头上,包括王海军在内的11户村民自发捐建“雷烨烈士纪念碑”,并栽下11棵柏树。曾有人发现,有棵柏树长得矮,问是不是后来补栽的?王海军坚定地答:“那棵树就是自己长起来的!烈士不死啊!”
一声声激荡心灵的时代回响
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项碧英受邀参加。她对着随身携带的雷烨照片说:“舅舅,我多希望您能看一眼这盛大的阅兵场面!”
雷烨精神深深感染着各界人士,发出一声声激荡心灵的时代回响。
在杭州武林广场,包括雷烨在内的12名浙江籍抗战英烈雕像昂然而立。在金东区孝顺革命烈士陵园,当地用雷烨的原名项俊文竖立墓碑。
2002年,南段峪等村村民自发捐款筹建雷烨希望小学,最多时有百余名学生。该校毕业生、新疆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刘艳梅自豪地说:“我始终铭记自己是英雄牺牲地的儿女。”
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参与寻找雷烨报道的《石家庄日报》编辑王律认为,雷烨身上有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的三大精神特质:一是对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坚定信念,二是特别善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三是多才多艺、能胜任多个岗位的杰出本领。多种特质造就了雷烨传奇的一生,也催生出大量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新闻作品,既有崇高的感染力,又富有优美诗意。
时代回响中,雷烨精神被传承下来,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熠熠生辉。
记者手记
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
雷烨曾在给挚友许为通的信中写道:“这‘暖烘烘’正似春初的太阳光,温柔地、多情地晒在将萌芽的草苗身上。它为的是希望那草苗的成长,使它又肥又大,有所用场!那它才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
不做“空跑一趟”的人——这是雷烨的信念,也应成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
这是扎根土地的自觉。雷烨的记录之所以动人,正因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如今我们更应笔蘸深情、脚踩大地,在群众间扎根、于时代里落笔。
这是捍卫真相的勇气。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更需秉持专业素养,去伪存真,做社会良知的守护者。
这是温暖他人的情怀。“春初的太阳光”滋养草苗成长,今天的我们同样要以直抵人心的温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怀着“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的坚定信念,我们将继续扛起责任,踏上新征程。
编后
此次华北之行,记者还寻访了多处党的新闻事业红色坐标。平山县里庄村,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此创刊。西柏坡中央大院内的新华通讯社旧址,党的方针、政策、胜利消息当年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西柏坡镇北庄村,仍保留着复原的中央宣传部旧址。经历了抗日战争洗礼的我党的新闻实践、新闻理论不断走向成熟。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度过艰难岁月,其中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在不到3年时间里走向全面胜利。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3月25日,新华通讯社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新闻事业正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