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义中央公园:
城市筑梦记 荒土变绿洲
□记者 戴翠雯 陈诗曼/文 张拉静/摄
步入金义中央公园,满目翠绿,生机盎然。一百多名工人散落在公园各处,植树铺草,雕琢亭台楼阁,为这座“城市绿肺”做最后的开园前准备。
据了解,金义中央公园(二期)位于孝顺镇,东至欣居街、南至君华路、西至通港街、北至宏业路,以“城市中的自然精神家园”为设计理念,将“宋韵山水”“空中阳台”等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打造生态为核心、活力为支撑、业态为灵魂,定位为城市生态轴心和高频开放的绿核空间。
攻坚克难 荒土之上筑“城市绿肺”
从一片荒土,到一座融合生态、文化与科技的“城市公共生活综合体”,金义中央公园的快速推进,是我区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的缩影。
“这一片苗木要再检查一遍,草皮灌溉系统务必测试到位……”11月初,项目负责人一边在工地巡视,一边拿着对讲机叮嘱工人。工地上,运输车、吊装设备正有序作业,进行着最后的收尾。
每天在园内步行超两万步,协调各个施工界面,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呈现,这是项目团队成员的日常。“看到图纸规划一点点变成现实,很快就能向市民开放,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金义中央公园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王绍科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望向已初具规模的月湖,眼中充满期待。
2024年4月,金义中央公园(二期)正式开工建设。在各级部门的协同支持下,项目进展顺利,一座集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城市中央绿心,已从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景象。截至目前,项目进度完成96%,11月份进入现场调试及细节处理阶段,12月份开园。
匠心独运 因地制宜妆点山水诗画
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是公园的“灵魂”。“公园的前身,是一片闲置荒废的采石场,渣土堆积成山,土坡不扎实,不能随意改变造型,道路蜿蜒曲折影响观赏体验,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来设计方案。”金义中央公园项目技术负责人胡友虎说。
从公园东入口进入,率先见到的是深邃的红岩景观通道。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静谧的月湖在通道出口等候。“月湖边上,我们根据地形设计了一些假山景观。”胡友虎介绍,原本这处地方是用来做红岩挡墙的,但实地踏勘发现,这些堆积而成的岩土并不牢固,不适合塑墙,遂改成了各色景观山石。
这样因地制宜的设计在整座公园随处可见。项目建设单位化劣势为优势,尊重原有山体石宕打造的峡谷意境,在不大肆改变原有地形的基础上,通过地形的高差变化,打造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大面积的坡地被改造成1.5万平方米的运动大草坪,不仅是缓解热岛效应的“生态绿肺”,更为市民提供了聚会、露营、举办音乐节的开放空间。原有的植被山林没有被砍伐殆尽,而是择优保留,增添物种,从象征风骨的梅园,到绚烂如霞的杜鹃园,600多种植物汇聚成植物王国,四季有景、全龄可游。
高原可远眺,平原可活动,深谷可探幽。正如胡友虎所说,“我们不只是建一个公园,而是在营造一个能安放城市人自然情怀的精神场所。从地质远古的化石,到文化鼎盛的宋韵,再到本土的诗词文化,我们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叙事线,让游客在游览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金义中央公园的每处景观,都是一个个精心讲述的故事。
记者手记
金义中央公园的建设历程,是金东区聚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民生福祉的缩影。政府、建设者、设计者们协同发力,将一片城市留白地,绘制成了充满生机与诗意的生态画卷。
夕阳西下,公园的轮廓在晚霞中逐渐清晰,一条集生态、文化、休闲、科技于一体的城市发展链蜿蜒伸展。即将开放的金义中央公园,不仅是一座公园,更是一座城市走向更加宜居、更具人文关怀的未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