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人物

文章导航

一人一车99天行驶3万4千公里 探访60个边境口岸

沿着边境

上海崇明岛出发 辽宁 吉林 黑龙江省抚远市稻田 黑龙江 内蒙古 满都拉口岸 军武哨所 新疆 西藏 布达拉宫广场 云南 中越边境 浦寨口岸 广西 完成环中国边境线之旅

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

新疆中哈边境巴克图口岸

看中国

□记者 徐盼 廖怡晴/文 廖怡晴 程方雯/摄

他,65岁,一人一车自驾99天,行经34000公里,探访60个边境口岸,拍摄照片用掉2个T存储……

用车轮丈量祖国边境线,用镜头记录祖国大好河山。他说:“这趟旅程,值!”

走!沿着边境看中国

整洁的衬衫利落地束进裤子里,清瘦干练,精神头十足,这是摄影爱好者金士明多数时候的形象。金士明今年65岁,家住多湖街道保集外滩,大家都喊他“老明虫”。

金士明喜欢旅行和摄影。在他家书房,有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粘贴的小红旗标记着他去过的地方。“退休这五年,我已经自驾跑了很多地方。”金士明说,三年前他萌生了自驾祖国边境线的念头。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长的陆地边境线,22800多公里的绵长线路,勾勒出东方雄鸡的伟岸身姿。“我也想用车轮丈量一下祖国。”金士明说,经过充分准备,今年6月份计划成行。

四季衣物、拍摄设备、应急药箱、饮用水……临行前,他把后备厢和后座塞得满满当当,车顶的两个行李箱里,补胎工具、防滑链、制氧机一应俱全。车身贴上了巨幅中国地图,车尾插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6月19日从上海崇明岛出发,沿着国道228、国道331、国道219,途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到达云南、广西,最终完成环中国边境线之旅。”金士明说,因为地势和海拔等因素,反向行驶难度更大,“最难的是新藏线,连车子都‘高反’了,开一段停一段,思乡的情绪也很重。”金士明回忆,“当时就想把最难的克服掉,接下来就轻松了。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如果不是反向行驶,可能我半路就放弃了。”

一人自驾环游中国,这个年轻人看来热血无比的行为,却让金士明遭到了很多非议。“朋友们都说我疯了,这个年纪不该在家含饴弄孙吗?”金士明笑着,“但我觉得,人生最好的时光永远在路上,能够亲眼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多幸福啊!”

看!祖国发展日新月异

沿着国之大道,金士明领略到了边疆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生态画卷,看到了边防卫士守护祖国疆土的坚持与坚定,更感受到了祖国民族团结一心,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

客厅里,金士明翻阅着电视机屏幕里的照片,与我们分享这一路的精彩。

在行驶到黑龙江省抚远市时,一望无垠的稻田,让金士明心里感慨万分。“抚远市是我国最东边的县市,解放前这里还是个小渔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俄交界的大口岸。”金士明说,看到绿油油的稻田,心情很激动,“小时候我们学习‘北大荒’精神,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正是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奋斗,才有了现在的‘北大仓’。”

行驶至内蒙古阿尔山口岸时,金士明无意间发现界碑旁有一棵特别的树。“这棵树倾斜得很厉害,几乎贴近地面,但它依然在生长,枝繁叶茂。”金士明说,当地环境十分恶劣,常年大风飞沙,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依然牢牢扎根,顽强挺立。“它就像这片土地上所有默默坚守的戍边将士,忠诚、坚韧。”金士明说。

在数百公里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驻地,金士明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兵团军垦人对于祖国的无限忠诚与坚守。

185团位于阿尔泰山西南边缘的国境线上,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我参观了‘军武哨所’,男主人马军武是185团水管所职工,他与妻子张正美从1988年开始以哨所为家,风雨无阻地巡边、守水、护林,坚守了37个年头。”金士明说,民兵战士们为了守卫祖国疆土无怨无悔,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金士明抵达西藏时,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庆祝活动。“2015年我第一次去西藏,和现在看到的场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士明感慨,平整宽阔的马路取代了往日颠簸的土路,碧绿茂盛的树木沿街挺立,新建的民族团结主题公园里人们欢歌共舞。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年沧桑巨变,雪域高原的崭新画卷向世界娓娓讲述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壮阔历程。

一路上,金士明也遇到不少藏族同胞。“他们的眼神特别干净、纯粹。”他回忆道,“能说的汉语不多,但‘谢谢’这两个字,他们说得很清晰、标准。”金士明展开一面蓝色的旗帜,上面写着60周年纪念标语,“这是路上搭我车的藏民朋友,分别时执意送给我的。”

这次边境线自驾行,金士明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打卡沿途所有的边境口岸。每到一处,他都会将日期、口岸名称、感受记录在笔记本上。

每个口岸都有独特的故事。金士明特别关注口岸设计的变化:“新建的口岸都实现了人货分流,效率大大提高。像满洲里这样的重要口岸,每天有上百辆货车往返。”让他感触最深的还是口岸功能的多元化:“过去的口岸主要是边防检查,现在很多都设立了边民互市贸易区。”

位于中越边境的浦寨口岸,终日喧嚣繁忙。这里,红木与日用品等货物川流不息,满载商品的中国货车络绎不绝,百余名中国驾驶员日复一日地将“中国制造”运往邻国。

金士明的镜头敏锐地捕捉下那些背负沉重货物、步履匆匆的越南边民,记录下他们跨越国界进行贸易的生动瞬间。

边境口岸的商贸往来,不仅关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更紧密连接着国家发展的新动能。中哈边境巴克图口岸的景象让金士明印象深刻:宽阔的公路上,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卡车有序通关。其中,最为醒目的是体型巨大的风力发电叶片与发电机组,正缓缓穿越国界。“这些风机叶片,还有太阳能光伏板都是出口的,说明我们国家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大步向前。”金士明话语里藏不住振奋与自豪。

此行所见的60个口岸形态各异,如同散落在漫长边境线上的星辰。火车鸣笛驶出国门,或车辆安静停靠等待入关的画面,都让金士明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商旅,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脉搏交织,撞击着他的内心。

回家后,金士明开始着手整理照片。“我要把沿途每个口岸的功能、历史都整理出来。这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时代的档案。”金士明说。

翻开相册,晨曦中执勤的战士、界碑前打卡的游客、口岸市场里忙碌的商贩……影像勾勒出一个开放、自信、发展的中国。

“65岁出发不算晚,我可能还要再走一遍。”在金士明的行车地图上,新的路线已经用红笔标注完毕,“边境线是祖国的年轮,每一道印记都值得被铭记。我要继续做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对他来说,三万四千公里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