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专版

缘趣相聚 服务直达

金东青年社团 让青春生活“燃”起来

□记者 滕绪 文/摄

“上周的开放麦演出太精彩了,本土演员的段子又接地气又好笑!”“看了古琴社团的线下演出,忍不住自己也去报名青年夜校学习了。”“周末跟着紫金城骑行社团一起游横腊,既放松又能认识新朋友。”……近年来,共青团金东区委以“青年之家”建设为抓手,培育出创业实践、夜校转化、商圈联动三类共17个特色青年社团,为金东青年搭建起“找搭子”“建圈子”的优质平台,让团区委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直达青年身边,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创业实践型社团

让青年梦想与城市活力同频

在金东的社团矩阵中,由优秀创业青年领衔的创业实践型社团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力量。“怪说不得喜剧社”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便已迅速成为金东本土青年的“快乐源泉”。

“3、2、1,灯光亮起!”上周日晚的脱口秀专场,主理人小怪看着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的热烈互动,眼里满是笑意。167人的社群里,80%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家带着“让情绪有处安放”的初衷而来,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演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写的段子能让这么多人笑。”曾经的英语外贸从业者AKI如今是社团的“宝藏编剧”,“团区委帮我们办新人喜剧大赛、对接宣发资源,让我们这些‘小演员’也有了发光的舞台。”如今,社团已组建起金华首支即兴喜剧团队,朝着“走出金东、登上综艺”的目标稳步前行。

无人机社团用科技创意应用于实践场景,街舞社以动感舞姿点燃街头活力……在金东优质创业环境与团区委的支持下,这些创业型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让青年的创意与梦想在金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商圈合作型社团

让街区成为青年社交新场景

跳出固定场地限制,金东将青年社交场景延伸至城市烟火气中。作为重点打造的青年发展型街区,涵碧·紫金城购物中心依托商圈资源与团区委深度合作,培育了骑行、艺术等多个开放式社团,通过20余个线上微信社群发布活动信息,青年可随时报名参与,真正实现“零门槛融入”。

“出发!目标积道山!”周六清晨的紫金城广场上,30多名骑行爱好者整齐列队,负责人余茂林一声令下,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成为城市街头一道流动的风景线。骑行社团的368名成员几乎都是年轻人,大家亲切称呼他为“奶爸”。“很多人买了自行车却不知道去哪骑,我们就是要搭建一个共享快乐的平台。”社团的每周活动让方圆80公里内的美景都留下了他们的车轮印迹。

与此同时,艺术社团的非遗体验课上,年轻人们跟着传承人学习剪纸、刺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手作社团的活动现场,大家专注地制作陶艺,在动手实践中收获成就感……“我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系统学习,这种灵活的社团活动特别适合我。”在对面写字楼上班的李捷说,他早已是这些“零门槛”社团的常客。

夜校转化型社团

让兴趣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叮叮——”周末的古琴教室,悠扬的琴声此起彼伏。负责人金梦婕不时起身指导学员指法,“手腕再放松一点,感受琴弦的振动。”这个拥有70多名成员的温暖社团,源于金东青年夜校的古琴课程。

在今年5月的“金东区统一战线@青计划”成果展示活动中,学员们第一次登台演出便让台下观众眼前一亮。同年6月,他们更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台演出,登上专业舞台。“团区委给了我们很多展示机会,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古琴文化。”金梦婕感慨,看着学员们从“零基础”到登台演出,从陌生到挚友,社团早已成为大家的温暖“港湾”。

起初,不少青年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报名青年夜校,却在接触后深深沉浸其中。如今,许多开办时间较长的班级都已陆续转化为成熟社团,而夜校也持续迭代课程体系,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聚集起来,让兴趣在交流中发生。

全方位赋能

让青年社团“活起来”“火起来”

青年社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团区委的全方位支持。作为服务青年的核心纽带,团区委精心打造“10+N”活动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线上依托微信等平台设立“青年之家+社团+成员”的沟通社群,方便日常交流;线下由“青年之家”引导青年社团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提供展示舞台,同时将各类社团纳入统一管理,形成服务合力,目前已联系服务青年1000余人。

资源对接方面,团区委积极联动工会、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为创业社团对接行业培训资源,为青年夜校链接专业师资,为商圈社团整合场地与客流。针对青年的技能提升需求,青年夜校还特设直播、剪辑、摄影等公益课,按需满6人即可正式开班,真正实现“按需学习”。

“我们想让每个青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在参与中收获成长与温暖。”共青团金东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平台、整合资源,培育更多特色青年社团,让青春之花在金东大地上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