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科技赋能田间地头 “种养循环”成效初显

本报讯(记者 金佳衡)连日来,岭下镇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轰鸣声中满是丰收的喜悦。田埂边,金华市鑫凯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余燕婷望着金黄的稻浪,笑容满面:“这季晚稻一收割,我们马上就会种上油菜。等到明年春天,这里会变成连片的金色花海,又能收获菜籽。加上一年两季的水稻,一年三熟,这多亏了科技特派员章啸君带我们走出的这条好路子。”

2010年,余燕婷的父母余寿忠、朱玉凤开始在岭下镇经营养猪场,当时最困扰她的就是处理养猪产生的沼液。“以前养猪最头疼的就是污水和沼液处理,压力特别大,还得花不少钱建储液池。”朱玉凤回忆,早年企业只能四处联系种植户消化沼液,既不稳定也不高效。

转机出现在2013年,市农科院畜牧养殖专家章啸君以科技特派员身份被派驻岭下镇后,第一时间对接了“鑫凯农牧”。了解到企业沼液处理难题后,章啸君结合专业提出关键思路:“沼液本是优质有机肥,而水稻需充足养分,或许可将二者结合处理。”

此后,章啸君全程指导余寿忠、朱玉凤搭建配套沼液处理设备,还牵头邀请市农科院水稻专家,为岭下镇其他水稻种植户提供科学种植指导,同时推动“鑫凯农牧”经处理的沼液,规范用于稻田施肥。就这样,养猪场的“废水”渐渐变成了稻田的“营养液”。

为进一步提升沼液利用率,2021年“鑫凯农牧”陆续在釜章村、岭五村承包8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2023年,“猪二代”余燕婷正式接手企业经营。“我们最初引进试种的是中国水稻所胡培松院士的水稻品种,因品质优良,市场反响很好。”余燕婷介绍,尝到甜头后,企业又扩种了双季稻,让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在生猪养殖方面,科技改造更是让猪场焕然一新。“过去靠人工,一对夫妻最多养1200头猪,铲粪、喂料全靠双手,又脏又累。”余燕婷介绍,去年在章啸君的建议下,猪场进行了全面智能化升级改造:恒温控制系统稳定了猪舍环境,自动料线和液态料投喂设备实现精准饲喂,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实时监管。“如今一对夫妻加一名技术员,能管理2000到3000头猪,人工成本降低50%。”更令人惊喜的是,液态料配合益生菌,使生猪出栏时间缩短10至20天,肉质也显著改善。

“章老师不仅帮我们解决种植技术难题,还帮我们从源头把控了品质。”据了解,章啸君针对“沼液种植是否导致重金属超标”的顾虑,从饲料源头入手,指导企业选用低微量元素的饲料,经检测,种植出的水稻重金属含量完全达标。

如今,这套“种养循环”模式又有了新延伸。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响应文旅发展需求,章啸君又牵头探索“两稻一油”轮作模式,在晚稻收割后种植油菜。“油菜既能吸收剩余沼液,春天开花时还能打造田园景观,带动乡村旅游。”章啸君说,为解决油菜收割与早稻种植的时间冲突,她又对接了市农科院油菜团队,开展短生育期品种选育和育苗机插试验,目前油菜播种工作已全面展开。

“一块地一年种两季水稻加一季油菜,不仅多了一笔菜籽收入,还能改善土壤肥力,一举多得。”章啸君介绍,这套模式的核心在于饲料源头管控、沼液科学还田和品种技术支撑,只要做好这几点,就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鑫凯农牧”业务已延伸至衢州市开化县,拓展出养羊业务,以“秸秆变肉”的理念,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养羊饲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两稻一油”模式也在持续完善,未来有望推广至更多种养企业。

风里稻谷香浮动,收割后的稻田里,工人忙着翻耕土地播种油菜。不远处的智能化猪场里,生猪在恒温环境中茁壮成长。从养猪场的污水难题到“两稻一油”轮作模式,从单一养殖到种养结合,科技特派员章啸君用专业力量架起了科技与田间地头的桥梁,不仅让“鑫凯农牧”的生态农业之路越走越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