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一棒又一棒 温暖一座城

九旬退休教师杨素英引领跨越半世纪的爱心接力

本报讯(记者 方柯)打开杨素英那个珍藏的铁盒,一沓沓纸张整齐叠放,密密麻麻记录着200多个资助姓名和明细。这些深浅不一的字迹,承载的不仅是一份份爱心,更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没有终点的爱心接力。

杨素英五年级那年,奶奶那句“咱不读书了”的沉重话语,曾险些阻断她的求学路。是校长带着新课本上门家访、为她减免学费的善举,让杨素英重新捧起了书本,也让她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一份及时的温暖,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若没有当年的温暖,哪有现在的我。”这份深植于心的感恩,自那时起便在杨素英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化作她传递善意的不竭动力。

从被资助者到资助者,身份的转变里,是善意的延续与生长。在长达36年的执教生涯中,杨素英从每月70多元的微薄薪水里挤出钱来资助学生。把当年校长给予她的温暖,一点点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杨素英的生活,简单得近乎朴素。她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饭菜也总是清淡,可在资助学生这件事上,却从未有过丝毫犹豫。“自己多省一点,别人就能得到更多温暖。”这句常挂在她嘴边的话,正是杨素英一生的写照。退休后,杨素英依然没有停下传递善意的脚步。她通过报纸寻找需要帮助的孩子信息,将一笔笔资助明细仔细记录,珍藏于铁盒中。

而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正如一颗不灭的火种,悄悄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善意。近日,中央电视台对杨素英的报道在她的小学学生群里激起了阵阵涟漪。学生王伟国在群里的一段话,勾起多名杨素英学生的回忆:“我们的童年因杨老师而与众不同,有击鼓传花,有‘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还有月光下她家访的路。”这番话让学生何秋月感触尤深。她不由得想起小学三四年级时,杨素英刚接手班级没多久就上门家访,从此便给予了她母亲般的关怀。“这份细致入微的关爱,至今仍温暖着我。”何秋月说。

这份深埋心底的感念,让何秋月一直惦记着恩师。上个月,她和另一名同学特意带着水果去看望杨素英,当时杨素英正喝着牛奶,面对学生的心意,她依旧像当年那样婉拒。“我们只是简单带去一些水果,杨老师都没有收。”何秋月的话语里,满是对恩师的敬重。

而这份温暖的传递,在去年的某次探望中得到了延续。当何秋月从杨素英那里得知有一对双胞胎学生急需帮助,她毫不犹豫为双胞胎其中一员给予帮助。“帮助别人,真的能快乐自己。”何秋月说,“这根爱的接力棒,我要一直握在手里。”这既是对杨素英当年期许的回应,更是一场跨越时光的爱的接力。

王旭平同样是杨素英教过的学生,她回忆道:“我们有个小学同学群,大家在群里聊起杨老师,得知她一直用自己的退休工资默默资助困境学生,但杨老师退休金有限,当时还有3名学生没有得到帮助。”正是这个契机,让王旭平当即和同学严丽萍、陈爱相约,一起接过了这根沉甸甸的爱心接力棒。

这一接,便是多年的坚持。如今,受资助的其中一名学生已从当年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一名高一学生。“看到孩子能继续上学,我们觉得一切都值得。”王旭平说,“这份由杨老师点燃的火焰,我们希望能一直传递下去。”

严丽萍也是这场爱心接力中的重要一棒。小学时,她曾亲身体会过杨素英带来的温暖;多年后,她也主动接过了这份没有终点的使命。“杨老师爱心助人的行为,就像接力棒一样传给了我们。”严丽萍说,“看着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然而爱的接力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近两年,严丽萍由于个人投资出现波折,她的资助行动不得不暂时放缓。“那段时间心里其实很愧疚,总觉得有一份牵挂放不下。”她坦言。但爱从未因此中断。“看到其他同学迅速接上了这份助人使命,我既感动,又欣慰。这份善意已经自成星火,可以彼此照亮了。”谈及未来,她的语气温和却笃定:“等将来条件允许,我一定会重新回到这条助人跑道上来。这场由杨老师发端的爱心接力,只要我还能跑,就绝不会停下。”

如今,年事已高的杨素英依旧没有停下脚步,铁盒里的纸张越积越厚,资助者的名单还在不断拉长。今年9月,90岁的杨素英被搀扶着走上我区“教育新高地助梦者”颁奖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我心怀感恩,感谢国家从我读小学时就给我助学金,把我养大。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些捐赠实在微乎其微。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条路我总要走到底。” 温和而坚定的话语,朴素却动人,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持久而响亮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对一位老教师的崇高敬意,更有对人间大爱的深切共鸣。

一棒、又一棒……这场跨越半世纪的助人接力,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善意不分大小,坚持终将不凡;它见证着,爱与温暖,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力量。在金东这座充满温暖的城市里,杨素英的爱心接力还在继续,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还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续写更多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