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健康

手术后近半年引流管一直无法拔除

ERCP助力解决胆管狭窄

去年9月,彭大叔在外地医院做过一次胆总管手术,并放置了T管。然而,近半年过去了,这个T管始终无法拔除。每次拔管前夹管,彭大叔就会出现畏寒发热、腹痛腹胀,同时还会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一系列指标变化。由于长期带着T管,给彭大叔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据了解,T管是一种医疗器械,形状像字母“T”,一端插入体内,另一端连接引流袋。T管通常用于手术后引流体内的液体、脓液或其他分泌物,帮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减轻炎症。在一些腹部手术后,如胆囊切除术或胆管手术后,可能会放置T管来引流胆汁。T管的使用时间和具体用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情况而定。医生会根据需要定期检查和处理T管,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解决拔管问题,彭大叔辗转多家医院,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前不久,他慕名来到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找到肝胆胰外科ERCP主诊医师张晓东。

经过一系列针对性检查及肝胆胰外科团队评估,初步诊断彭大叔存在胆管狭窄。肝胆胰团队为彭大叔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考虑到当时术中放置的T管很细,判断胆道镜无法通过,于是决定直接拔除T管,下一步则进行ERCP治疗。

张晓东首先给彭大叔施行胆管造影,发现胆总管呈线性狭窄,导丝通过困难,而且胆管已形成新的结石,扩条逐级扩张后行球囊扩张。同时取出胆管内结石,放置支架,解决了胆管狭窄的问题。

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是通过口腔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管、胰管进行造影及其他诊疗操作。ERCP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具有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同时,能保持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及生理功能。随着学科技术的发展,ERCP已从单纯的诊断性技术转变为以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技术,更是成为胰胆管疾病治疗中的常见方式。目前治疗性ERCP在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临床常见的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疾病,可以通过ERCP诊断及治疗。

医生介绍,胆管狭窄的情况并不常见,一般见于肿瘤、胆管损伤、炎性狭窄等。胆管狭窄患者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关注有无腹痛腹胀、发热、黄疸等情况。

通讯员 冯文钊 本报记者 戴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