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生活时空

1200℃熔炉旁的“钢铁战士”

走进浙江花园电气材料有限公司的熔铸车间,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巨大的“火炉”内,连流动的空气都无比灼热。

在一口熔炉旁,全副武装的车间熔铸工段长潘学才认真又熟练地把电解铜边角料、旧铜板放入大熔炉,制成半成品。“这是所有铜加工的第一步,必须做到位,不然无法进行后面的工序。”一通操作下来,潘学才全身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豆大的汗水滴到地上,不到几秒钟又马上蒸发。

奋战在超千摄氏度的熔炉旁,一线操作工人与高温相伴,和烈火共舞。他们“三班倒”,24小时有人在岗。潘学才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当被问及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如何日复一日默默坚守时,潘学才的回答让人动容:“炼铜先炼人,干我们这行的,每个工人都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

炉内火光冲天,炉口火星飞舞,灼热的气浪笼罩在四周。“材料投入熔炉里,一般要3个半小时熔成铜水,那时炉内温度最高可达到1200℃,炉边上也超过50℃。”潘学才说。

为了防止被飞溅的铜水、炉渣灼伤,潘学才和工友们穿着长袖长裤,戴着安全帽、护目镜、口罩和手套,捂得严严实实,使得原本已相当酷热的工作环境,热上加热。“工作哪有轻松的,十几年下来也习惯了。”趁着工作间隙,满脸通红的潘学才捧起大水壶,“咕嘟咕嘟”喝了起来,“干这工作,汗流得太多了,饭可以不吃,水不能不喝,我一般每天要喝20多瓶600毫升容量的水。”潘学才的工作服一天到晚被汗水浸透,湿了干、干了湿,下班后衣服上总会有一道道白色的盐结晶。

“碰上赶订单的时候,我们得时刻盯着熔炉,防止铜水溢出、炉内堵塞等情况发生,出现情况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潘学才说。

为了给熔炉工等特殊工种改善工作环境,企业在熔炉边上配备了冷风机,降低环境温度,在车间内设置供员工休憩的空调房,并提供绿豆汤、酸梅汤等防暑用品。

“外面40℃对普通人来说可能热得受不了,但对我们来说都不算啥,相比熔炉旁,那已经算凉快多了。”潘学才一边打趣一边擦了把汗,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本报记者 翁俏/文 通讯员 王江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