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中国草”的新生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日大暑之日到来,意味着一年即将来到它的中点,同时也迎来了最热的一段时期。
在古代,先民想过很多办法避暑,先进如机械扇,奢侈如室内置冰,精巧如井上盖房,可一般人很难消受得起。普通人只能从穿衣上想办法,用清凉透气的布料制成凉快的夏季衣装,苎麻纤维制成的夏布就是上选。
苎麻原产中国,别名野麻、家麻、青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种植史,有“中国草”之誉。早年,苎麻在农村的种植很广,酷暑之下,沿着溪滩两岸,清风拂来,绿叶翻飞,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时值大暑,天朗气清,我们走进乡野,寻找这棵“中国草”的新时代踪迹。
“西施浣纱”用的其实是麻布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在《诗经·东门之池》中,青年男女在东门外的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也在一起互诉情肠。除了美好的爱情,诗词也让人窥见一门古老的手艺——夏布制作,其材料就是苎麻。
磐安县大盘山管理局科教处处长俞叶飞介绍,苎麻的分布很广泛,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而且全身都是宝,除了用于纺织,苎麻的根、叶、花均能入药,安胎少不了它。
苎麻植物的味道,是先民关于衣服的最早记忆,夏布织造技艺在我国南方广有铺陈。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历史。在棉花还没传入中国时,蚕丝产量稀少,非位高权重者不能穿。相比之下,苎麻不仅可以大面积种植,而且能一年可收获三季。几千年来,苎麻成了古代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广为人知的“西施浣纱”,浣洗的就是用苎麻纤维做的粗布衣服。
直到元代,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并在明代推广开来,棉才逐渐普及并替代麻,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衣料。不过,苎麻布并未完全消失,因其凉爽透气,主要作为夏季服饰用料,又被叫做“夏布”。如今,夏布织造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以江西万载、湖南浏阳、四川隆昌、重庆荣昌最为有名。在浙江,天台苎布(夏布)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当地的“南山苎麻”纤丝长、韧性好,早在宋代就闻名遐迩。
与天台相邻的东阳,纺织技艺同样不俗。据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明代时东阳人已经开始织土布,民间纺纱织布盛行,有“千家夜机鸣,万户纺纱声”的说法。
“东阳土布一般用棉,穿起来更柔软;而苎麻在本地传统纺织里也很常见,布鞋就要用苎麻线纳鞋底。”东阳市三单乡前田村村民楼亩光今年69岁,是东阳本土文创团队“林栖三十六院”的非遗土布手艺人。她回忆,早年天台苎布在东阳磐安也很常见,因其轻薄透气,是用来制作蚊帐的绝佳布料。
在楼亩光家,就有一大捆她亲手种植、制作的苎麻绳,10多年依旧如新。“以前,我们村里人都会种苎麻,做麻绳、麻布。棉麻纺织不分家,虽原料不同,但工艺相近。”见到楼亩光时,她正在手工绩纱。她织的土布被设计团队染成蓝印花布,此前还曾登上过中国国际时装周等秀场。
“成绩”一词古语竟源于纺织
老话说:“房前屋后,种桑种麻。”旧时,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麻,用来织布或搓麻绳。上世纪70年代,东阳市画水镇南屏自然村就是远近闻名的织麻专业村,麻绳、麻布是村里最重要的经济产业。
64岁的陆洪金曾在集体办的麻织厂工作,此后30多年一直与麻打交道。“麻的种类很多,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麻类植物的纤维,都可以作为原料制作麻织品。”陆洪金回忆,当时村里专门辟出田地种麻,并在收稻谷的仓库里开办了麻织厂。“这个时节,麻长得很快,一人多高,郁郁葱葱。”
“村里批量种的是黄麻,更粗壮,适合做成装粮食、种子的麻袋和绑东西的麻绳;田间地头野生或家庭种的多是苎麻,细而韧,做布鞋、蚊帐更好。”陆洪金说,当时麻织厂的女工多是本村妇女,农忙时耕作,农闲时织麻。要用长棍打下麻叶,割苎麻,剥麻皮。麻皮浸水软化后,刮去表面杂质,留下粗纤维的韧皮部分,摊挂于户外的竹架上……之后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绩麻,费工费时。
“要将麻条揉成缕,置清水中泡开、捞起,用指甲撕成片,而后分成一根根细丝,再把它们一根根连接起来——前后两根细丝头尾劈开,正反方向捻紧成股。”一个熟练的织布人,一天时间也只能绩半两的麻线,完成一匹布至少要两天。
我们熟悉的“成绩”一词其实就源自绩麻。“绩”在古语中最初的含义是把麻和棉搓捻成线,“成绩”就是“制成棉麻线”,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过程。由于麻织品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麻烦”一词也与麻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机械化的推行,麻布与麻绳的制作效率飞速提升。1995年,陆洪金创办了自己的鑫盛麻织厂。如今,在他的工厂里,四五名工人、24台机器,一天就能织出3600米麻布。
棉麻纺织工艺品“圈粉”世界
随着麻绳、麻袋退出历史舞台,麻织行业一度陷入萎缩。但在东阳,同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草编墙纸让这个行业迎来新生。在非遗加持下,如今的麻布成为“圈粉”世界的工艺品。
两天前,陆洪金刚给多年合作伙伴东阳新艺墙纸厂发去一批麻布和麻绳,在这家以自然草编墙纸为主营的工厂,经工人手工编制的麻织墙布备受日韩、欧美市场欢迎。出口后,价格能够翻几番。“在海外,草编墙布作为工艺品销售,有一批高端忠实粉丝。”企业负责人蒋泉说,中国草编墙纸工艺就起源于东阳。
准80后的蒋泉是草编墙纸行业的“创二代”,父亲蒋大为是东阳草编墙纸的第一代探索者。78岁的蒋大为介绍,草编墙纸的创始人是时任南塘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光才。1972年,在传承东阳土布编织技艺的基础上,他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卷草编墙纸。1973年秋季广交会上,南塘村用三角草编织的墙纸被外商选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出口墙纸订单。
1978年,南塘墙纸厂的草编墙纸技术已经成熟,被东阳各地推广学习,随后屏岩、黄田畈相继成立了东阳第二、第三墙纸厂。蒋大为就是原东阳第三(黄田畈)墙纸厂厂长。“上世纪80年代初,草编墙纸就深受欧美客户喜爱。他们来到东阳考察,看到本地妇女织的传统土布,惊喜地说这是之前从没见过的艺术品,对同样手工编织的草编墙纸更加青睐。”他介绍,虽然都是麻,织出的墙纸风格各异,剑麻色深且纹理刚硬,苎麻色浅而纹路细腻,黄麻则更显古朴粗犷。“不同国家之间审美差异很大,偏爱的风格大相径庭。”
如今,东阳草编墙纸行业从第一代传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天然环保的草编墙纸也随着非遗与设计元素的融入,焕发新的活力,邂逅新的商机。
本报记者 汪蕾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