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村歌嘹亮

山好景美人更美,每次回来都有新变化

找得回乡愁 遇得上未来

山环水绕诗画里,眼下苏孟满眼绿。阵雨过后,南山脚下,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山下村的空气中多了几分清新。

“带你玉泉湖畔扶云烟,在灵霄宫前画你的眼,是谁留下的梦,让我与你相逢……”伴随着村歌《南山之下》,几辆轿车缓缓驶入村内。看着眼前的好山好水,知青子弟张新华不禁感慨:“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真大,山好景美人更美,每次回来都有新变化。”

玉泉湖星空木屋、垂钓平台、登山游步道、农家乐……张新华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脏乱村,能变成如今这个让人身心两安的美丽山村。

【起调】 污水变绿水

沿着双龙南街一路往南,便可驶入南山漫道。沿着漫道再行驶几公里,就来到了山下村。

“上有青山之蜿蜒,下有绿水之波澜”,山下,不只是地理位置,更在于青山绿水的诗意田园气息。

1955年7月1日,石门农垦场创立,就位于山下村的西北方向,一群来自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知青背着铺盖、举着红旗、敲锣打鼓来这里垦荒建场。山下村村委会副主任陈晓况回忆,当时农场共有20个农业大队,相当于现在的20个村,山下当时是划归石门农垦场托管的十六队(集体队),1993年石门农垦场10个集体队移交苏孟乡管辖。“我们村子小、人也少,但在知青的带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常有狼出没的荒山野地变成了连片农田和茶园。”陈晓况说,山下村至石门农垦场道路两侧自然环境优美,在1.6万亩山坡上,3000多亩的茶园郁郁葱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下村开始兴修水利,修建了几口山塘。为发展小农经济,农户开始水产养殖,土肥直接入水导致原本清澈见底的玉泉溪开始变得浑浊,也影响了下游湖海塘的水质。2005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山下村里有了新变化:修建小广场、泥土路变成水泥路、建起40余幢新房,基础设施虽然有了提升,山下村依然“名不见经传”近10年。

发展需要机遇。2014年,一场治水剿劣整治开启山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工作要求,山下村配合乡政府开展了玉泉溪上游养殖场整治。不到两个月,山下村全面拆除村域范围养殖场36家,并完成复垦,拆除面积近1万平方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后徐塘是一个面积八九亩的小山塘,由村民朱卫启承包养鱼。为给其他承包户起带头作用,朱卫启主动清起了塘里的淤泥,并弃用投放饲料的养殖方式,改为节水养鱼。“当年村里花了很大的力气整治,水质有了彻底的改变,看着变清的溪水,我们心里都高兴。”朱卫启说。

2017年,水质提升加上环境整治,山下村“火”了。城里人三天两头开车来村里参观游览,还有人专门带了画板和相机来这里搞艺术创作。

【升调】 进城变回村

路变宽了,房子变多了,环境变美了,如何把“好风景”变成“好前景”?村两委做了一个决定:“解锁”新玩法,试水文化旅游,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018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地市民慕名前来,山下村举办了首届田园生活旅游节。桂花美食一条街、野炊派对、丛林穿越挑战赛……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外地游客,这个南山下的小村庄用乡村诗意生活唤醒了大家心中的乡愁,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

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山下村尝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甜头。2019年至2020年,村里陆续建成长170米的丛林穿越、天空之境、土灶基地等旅游项目,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只要村里有活动,村民朱松青夫妻俩天不亮就要忙活起来。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混合,桂花糖、芝麻拌匀成馅,按压过筛、放入蒸笼,静候数十分钟,袅袅蒸气夹杂着桂花清香扑鼻而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是夫妻俩最忙的时候。

老朱笑着说:“以前我们都是在家干干农活,生活不见起色。现在在家门口卖番薯粉丝、笋干、观音豆腐等土特产,最受欢迎的是桂花糕。别看这些小吃大多都是5元10元一份,每逢节假日游客多,每天能赚一千来元呢。”特色小吃带动了老朱夫妻俩和村民增收致富,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跟着游客一起回来的,还有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到村里居住。楼学红就是其中之一。白天,楼学红在市区经营着一家眼镜店,晚上就住回村里。“不少人都在城里购置了房产,但这几年回来住的人也挺多,晚上逛逛玉泉湖,吹吹风,多舒服。”楼学红说。

“以前村集体真没有什么收入,一年下来不足5万元,这几年经过精品村、美丽宜居示范村、未来乡村等项目建设,2024年预计收入可达50余万元,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也富起来。”苏孟乡党委委员、山下村党支部书记张烈平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山下村打造成一个四季有花赏、有水戏、有景拍、有美食吃的旅游综合体。”

【转调】 美景变前景

夏天的玉泉湖水库,碧波荡漾竹林环绕,绿水青山尽收眼底。

2023年初,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公布,山下村名列其中。未来乡村该怎么建?“对我来说,未来乡村是一个动词,是唤起自然人居环境中生命活力的动态过程。就像村歌里唱的那样,‘带你南山之下数星夜,在悠悠竹海中写诗篇’,希望通过未来乡村建设,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山下,喜欢山下。”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杨露说。

杨露是一名选调生,在驻村的近两年时间里,她深刻感受到了山下村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光靠文旅“单条腿”走路,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足。如何破题?在未来乡村建设方案设计之初,村干部与设计团队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强基础、优配套、提产业、共善治”的思路。

去年以来,苏孟乡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暨共同富裕示范带,重点对示范带沿线景观风貌改造提升,构建共富美丽示范带,整合沿线农文旅资源要素、沿线闲置农房、可开发存量用地等,打造美丽乡村共富体系。作为苏孟乡“骑采南山”美丽乡村示范带的重点村,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山下村已完成生态停车场、垂钓平台、登山游步道等,林间露营基地基本完成,玉泉湖建设完成60%。

根据规划,山下村打造“三园一心多点”,其中“三园”即天外仙谷游园、南山仙果田园、石门仙枝茶园,涵盖灵霄宫、星空屋、果园、露营基地等项目;“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涉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漫步道等;“多点”即村庄内景观节点、共享空间。

在山下村,找得回乡愁,遇得上未来。如今,未来已来,正如村歌《南山之下》所唱:“带你玉泉湖畔扶云烟”,山下村正描绘新画卷。

记者手记: 让“愿景”成“实景”

山下村和很多乡村一样,面临空心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面对特色资源和优势并不突出的“先天不足”,2014年以来,通过环境大整治、新农村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等举措,山下村逐渐走出一条以自然保护、生态旅游为支柱的乡村振兴道路。

蹲点采访过程中,记者实地体验到了村歌里“南山脚下水悠长”的田园生活,感受到了村两委班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魄力,也看到了村民凝心聚力谋发展的信心。从臭水沟到“马尔代夫绿”,从“名不见经传”到“先进村”,山下人用了10年时间,不断刷新着乡村“新颜值”。

美丽庭院、登山游步道、天空之路、南山绿洲……当前,村两委班子正积极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努力把发展的“愿景图”变为“实景图”。山下村的未来会在哪?下一个山下村会在哪?当一个乡村观念新、定位准,自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谋划发展,相信时间将给出最好的答案。

策划 李艳 许新云

撰稿 吴璇

摄影 宋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