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婺江

我的“吃苦”经历

◇文丨徐定华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是干着农活长大的,特别是念初中和读高中阶段,一放学回到家,就要跟着父母下地干活。

我老家位于赣东北鄱阳湖平原,那里水网稠密,田地众多,种植水稻是当地乡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田地最多时有30多亩。为尽可能增加收入,不管田地肥瘦,我父亲统统都要将它们种上水稻。

父亲内心希望我们好好读书,但他嘴上从来不说,在学习上也从来不管,从不提什么要求,但是对于参加劳动却一直要求很严,从来不会让我们闲着。因此,放牛、拔草、砍柴、犁田、挑粪、耘田、车水等所有农活,我基本上都干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初三的一个周末和父亲去山上搬运木材。

那是深秋时节,当我从学校放学步行约6公里山路回到家时,已经是日落时分,我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作响,特别想找点东西充饥。不料刚放下背包,就被父亲叫住了。“老二,你回来了。刚好,趁天还没黑,赶快跟我一起去山上扛几趟木头。”父亲一边喊着,一边递给了我一根扛木头用的木棍。

原来父亲想利用秋收后的农闲时间把家里的老房子修理加固一下,于是他去自家承包的山上砍了十几根杉木,这些杉木粗的有碗口般大,细的也有我小腿般粗,长度都在四五米以上,重量在三四十公斤。要独自将这些木头用肩膀扛回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男孩来说,难度很大。但是父命难违,尽管已是饥肠辘辘,饿得没什么力气,但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跟着父亲去扛。结果当我扛第三趟时,实在支撑不住,不小心一个趔趄摔倒在路边,那根杉木便顺着我的肩膀滑落下来,重重地砸在了我的脚背上,我顿时感到锥心般疼痛……

我的“吃苦”经历,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70后”来说,该是遥远而熟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