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新闻

鹿女湖边“金”鹿踩着的那块石头,居然是火山喷发的实证

一本书,引来一群杭州孩子走读金华

杭州崇文未来科考队学员在研究鹿女湖边的石头

金华怎么玩?日前,一个来自杭州的师生团队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样本——因为一本书,走读一座城市。

鹿女湖边的石头

印证徐霞客游记的描述

“徐霞客是谁?”日前,金华山鹿女湖畔,来自杭州的崇文未来科考队带队老师顾云涛话音未落,19位来自杭州市崇文未来学校的三至六年级同学就开始抢答。

在一片叽叽喳喳声中,四年级的陆星言同学最终给出了正确答案:“他是个地理学家、探险家,是科考队的祖师爷。”

“对!”顾老师顺势接过话头:“400年前,徐霞客来过这里;600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过这里;再往前,2.5亿年前,这里同样有着大量鲜活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来这里科考的原因,一个时空交织、情理交融,熠熠闪光的坐标点。”说话间,他给小朋友们分发了一本早就准备好的《金华文化地理》,抛出一连串悬念:徐霞客来这里做什么?发现了什么?这里的石头跟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们会从中找到这些答案。”

由此,关于金华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知识,在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我找到了,在××页”中连贯了起来。四年级的吕行同学分享了书中徐霞客当年在金华的部分文字:“他们来到了当年黄大仙叱石成羊的地方,看到石累累愈多,大者如狮象,小者如鹿豕……”

“当年徐霞客的这些描述,现在都能找到证据。”此次崇文未来科考队的随队专家——浙江省地质博物馆教授汪隆武招呼大家来到湖边,指着“金”鹿脚下的石头介绍,“这是砾石,中间这块不是人造的水泥板,是之前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时岩浆往上冲的通道,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了这样的现象,整块石头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从山上滚落下来的。”

一本书,种下一颗走读金华的种子

顾云涛拿来给孩子们作科考指引的这本《金华文化地理》,由金华日报社编著,中国市场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事情要从2012年说起。当年,金华日报《浙中周末》策划了“金华文化地理”专题采访——一次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寻访之旅,组建了一支“金华文化地理”创作团队。该团队实地寻找人文遗迹,拜访文化名人,解读地域性格,诠释文化特点,将历史记载中的寥寥数语,再现为生动可感的现实情境。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历史?金华文化有多美好?怎样认识金华文化?《金华文化地理》从脚下这块一亿年前横空出世的金衢盆地出发,从恐龙时代开始,以历史朝代为时序,首次系统梳理了金华的文化脉络: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流传在八婺大地的历史传说、金华各县(市、区)建制史、历史文化名人、璀璨婺学、南宋金华经济社会生活……用宏大的年代架构为认识金华独特的文化基因提供了一条具体途径和脉络。在今年3月浙江图书馆主办的文澜读书岛走读浙江阅读沙龙金华站活动中,该书作为重点推荐书籍,被浙江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谢贝妮评价为:“《金华文化地理》是一扇‘窗’,推开‘窗’,便能仰望八婺大地上曾经闪耀过的那些璀璨星辰。”

也正是在这次阅读会上,顾云涛作为参与者第一次见到了这本书,随后被深深吸引,“我们日常所经历的一些旅行,更多的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其中原因多半是源于‘铺垫信息’不充分。很多人觉得,金华已经来过好几次了,再来金华的意义在哪里?读了这本书,发现自己忽略和错过了很多原本就很感兴趣的风景,书上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形成一个特定的旅游专题,值得再来几次深度游。”也就在那时,带孩子们来走读金华的想法开始萌发。

“本来准备五一小长假就来的,但我们的课程专家汪隆武教授脚受伤了,才推迟到了现在。”顾云涛设计实施“旅途中的科学课”已经有近20年的经验,组建针对孩子的科考队也有6年了,这样的课程侧重于让孩子们在大自然和社会中学习,挖深和拓宽自己的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学习理性思考,解释身边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也适合作为工具书使用,有实证又有历史流传的文字记录,对于金华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作了理性又不失生动的记录。”顾云涛说,这些年带孩子做科考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但金华还是第一个像这样有系统文本可以参考的地方,这很难得。“很多时候,我们要不就是纯文本学习,要不就是纯游玩,如果其他地方也像金华一样,有这样的书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是对研究者还是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很有帮助和意义的。”

顾云涛说,因为时间有限,这次的金华行走不了太多地方,“会继续细读和推广这本书,接下来可以有更多走读金华的活动”。

本报记者 陈月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