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金华小记者

对话潘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与探究

采访对象:潘正文 人物名片: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出站,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为深入探讨初中生文学阅读的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期《初中生读本》有幸邀请到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潘正文博士、教授,他对初中生的文学文本阅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记者:潘教授,我们想和您探讨一下关于初中生文学文本阅读的问题。首先,新课标要求的是素养型考试,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潘正文:当下,新课标要求的素养型考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开放性、创造性答题,而不是追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科技创新时代的要求)

3.以情境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素养要求)

4.侧重考查综合性的问题,避免单一知识点出题。(区分学生的素养、能力层级)

我们一起来看两道文学阅读类考题:

题一:下列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字解释正确的是: _____ (3分)

1.强硬 2.勉强 3.强调 4.痛快

题二:很多研究者指出,张岱酒量很差,而且特别讨厌喝酒。据此,请结合全文,品析“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中的“强”字有怎样的艺术意蕴? (素养立意命题)

题一,是所谓的客观题,是实用类文体的考法,是单一知识点的考查方式,考查的是学生认知(而且,考题的科学性不足,考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很差)。

题二,是素养型考题,是探究型考题,是综合性考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在情境中的审美体验,注重考查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允许学生个性化发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能考查出学生的素养,考查的效度和信度较高)。

记者:您认为,当前初中生在文学阅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潘正文:当前初中生在文学阅读中确实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缺乏深度,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此外,还有一些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对文学作品缺乏足够的热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果。

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文学阅读中易出现的问题:

1.主题先行,不求甚解。

2.望文生义、粗枝大叶。

3.被动阅读,阅读中缺乏问题意识。

4.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漠视作品的语言和细节。

文学阅读的特点:和历史、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阅读相比,文学阅读有其特殊性。1.阅读目标不同:历史、哲学以求真、求善为目标,文学以追求“真、善、美”的合一为目标。2.阅读过程不同:历史、哲学的阅读过程侧重于认知,而文学的阅读侧重于情境化的审美体验。3.阅读结果不同:历史、哲学的阅读,得意忘言;文学阅读,语言、修辞与文本所表达的知、情、意的把握都是文学阅读的必然结果(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一体性)。

这就要求学生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更为细腻、深入且主动的态度。

记者:请问,初中生应如何改进文学阅读方法?

潘正文:我推崇基于写作立场的体验式阅读方法,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足字句多涵泳(语言素养):换读为写,运用增、删、换、比等方法阅读。

如“长满了青苔的石井栏”,可以尝试改成“光滑的石井栏”“方形的石井栏”“粗粝的石井栏”;“瘦长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尝试改成“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毛茸茸的黄蜂爬在菜花上”“勤劳的蜜蜂停在菜花上”……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成为语言的使用者、体验者,进入作品情境,站在“写”的角度,由语言的推敲和赏析,走向主题的探析(鉴赏),走向如何扣紧主题来选择字词和造句(写作)。

2.格物格词细体察(形象、情感——审美素养)

格物: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出发去推敲其延伸出来的道理。举例:柳,折柳送别,柳——惜别,“柳”和“留”谐音,但是,“榴”与“留”也谐音,为什么不是“折榴送别”?因为,“柳”树的枝条细软且垂于地,人从柳树下走过,走出几步远了,柳的枝条还披在人的肩背上,呈不舍之状。

格词:从字词的本义出发去推敲其延伸出来的道理。举例:渡——渡河——从A至B——自渡渡人。

3.联想关联拓思维(比格斯SOLO理论)(思维素养)

(1)互文性关联(关联其他类似文本):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关联《阿长与山海经》。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儿童——鲁迅的《从孩子的照相说起》。(可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

(2)关联社会、历史、文化:

A.由《醉翁亭记》第一段——关联(联想)欧阳修怎样做地方长官及其为政理想。B.《湖心亭看雪》:上下一白,人鸟声俱绝——关联明清易代,唯少数精神上特立独行者(痴人)没跪倒。

(3)关联文本上下文:

A.雪地里捕鸟,关联第一段“轻捷的叫天子”——关联拜鹿。B.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百草园)——关联“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4)关联写作情境: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关联艾青的诗人身份和当时正处于抗战而他漂泊在全国各地。

《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关联欧阳修写此文时正处于贬官。

4.文脉文理宜精审(逻辑素养)

做法:关键字、关键词——推理——提炼意脉

如《湖心亭看雪》,痴是全文的文脉,根据这一文脉,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文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什么先写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这是为了写“痴”,这种情况下还去湖心亭看雪,必是痴人!)

2.是日更定矣。(为什么要交代是“更定”,这是为了写“痴”,腊月最冷时节,傍晚5点不到天就黑了,更定——晚上8点天全黑了,还去湖心亭看雪,痴!)

3.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舟、毳、炉火、独,皆为写“痴”,看雪非去湖心亭——孤僻处,极冷,无舟不达,无毳不达,无炉火不达,特立独行地“痴”!)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雾凇写雪光,写“痴”,牛人也,居然知道去湖心亭借黑夜中雪的反光来看雪,痴人果然聪明得与众不同,痴痴以求,脑中必有灵光闪现。)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痴”,痴人果然有好报,终看得绝景。)

6.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写“痴”,痴人遇痴人,各各大吃一惊,各各感到无比意外,各各大喜。)

7.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痴”,痴人遇痴人,哪怕极讨厌喝酒,哪怕一杯黄酒就醉,也要痛饮三大碗白酒才能表达这种意外遇上同为痴人知音的狂喜。)

8.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点明主旨,全文非是写景,而是写痴。借舟子情不自禁地说出“痴”字,说明不只有张岱一个痴人。)

5.抽象提升挖义理(文化素养)

比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望文生义的阅读:春夏秋冬之美景不同,所以乐趣无穷无尽。)

解析:扣紧这一段反复出现的“而”,再来探究“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我们会发现,这一段的立意,全在“顺其自然”四字——“朝而往,暮而归”是农耕中国最典型的“顺其自然”的生活。(据说是唐尧时的)古歌谣《击壤歌》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圣君也,其治下之民,“顺其自然”地生活,幸福安康祥和)以此类推,本段所有的“而”字,都是为了表达“顺其自然”之意。

抽象提升定义理:欧阳修这一段不是写景,是写他的政治理想——简政顺民,物阜民乐。

文本外的佐证:欧阳修主政一方时,采取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治理方法——顺其自然,简政顺民。

由具体到抽象,是提炼主题的根本法门。

记者: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潘正文:可从3个基本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阅读时,要让学生成为语言的使用者、体验者,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成为语言的认知者、理解者。让学生从如何“写”的角度自己出考题。

(1)作品中的时间(如何安排时间);

(2)作品中的空间(如何安排地点和场景);

(3)叙述人(包括语气、语调、节奏等);

(4)景物描写(景物的选择与描写方法);

(5)作品结构(为何这样安排线索、结构);

(6)关键字、关键词(语言、语句品析);

(7)人物塑造(塑造人物的方法);

(8)主题营构(1-7均应紧扣主题来进行)。

推荐书目:《小说叙事学》、《小说修辞学》。

2.设计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训练专题:

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联想关联能力(√)、推理能力(√)、抽象升华能力(√)……(梳理、探究、表达是多能力的综合。)

3.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以素养提升为导向。 本报记者 董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