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5版:写作指导

关于青春 ,关于成长,你可以这样写

○董静芬(金华九中语文教师,曾获金华市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婺城区教坛新秀,婺城区优质课一等奖等)

○朱旭霞(金华市南苑中学语文老师,开发区教坛新秀,多次承担区级、市级公开课,开发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金华市初中地方课程教学活动评比一等奖、金华市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二等奖等)

○陈小丽(金华四中中学语文高级老师,全国汉语言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入围浙江省“百课万人”、婺城区教坛新秀,曾获金华市市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记叙文

拨动青春旋律 唱响成长之歌

成长是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我们徜徉其中,体会得意与失落,希望与渺茫,欢乐与悲伤。在某个月朗星稀之夜,很多人和事从心中汩汩流出,奏响青春旋律。

关于成长,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如何面对成长的风风雨雨呢?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青春成长类作文的命题,往往基于以下三点:

一、对成长历程的回顾

随着身体机能等方面的成熟,青少年在思想、意志、品质、道德等精神方面也开始觉醒。由幼稚鲁莽变得知礼懂事,由自卑怯懦变得自信勇敢,由孤单伤感变得幸福快乐,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能变得懂得感恩,因此写这一类的作文一定要围绕自我的成长经历去选材。

比如,一个矮胖的女孩初次踏入学校,不敢与人交流,总是独自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学习,而一次考试的失利更让她陷入了低谷,后来因为一次意外受伤需要长时间休养,是同学们每天的陪伴鼓励,让她重新找回了信心。因为有这样独特的经历,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内容。

二、对成长的感悟

成长往往是从小事件中体现出来,通过叙述生活或学习中的小事来揭示大主题。基本的模式就是:成长+感悟。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的就是作者小时候爬悬崖的经历,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从毫无信心到信心萌发,再到信心倍增,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悬崖上哭泣的少年,在打破中踏出了一条成长之路,最后得到了一个启示:克服一个个小困难,生命在不屈中绽放,希望在绝望处迸发。积硅步终至千里,千里之外终是星辰大海。

成长故事叙述到位,用细节描写构建事件场景,真情实感会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三、展示青春风采

青春是逐步认清自我,确立目标,在蜕变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学校生活中,为竞选班干部真挚情感的演讲;运动会开幕式上,嘹亮高亢的大合唱;整齐有序的队列比赛;研学活动时互帮互助的情景,这些都是青春风采最好的体现。又如,成绩优秀却骄傲自负的你,被同学排挤,在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赢得同学们的赞许。

成长中,我们难免会碰壁,面对它们,我们要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展现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心态和精神品质。

备考便笺:

1.积累成长类的素材。多角度挖掘素材,记录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课余、家庭等生活中你印象深刻的小事,选择那些真正触动你心弦的经历进行分类,如情感类、品味类、心声类、追求类、感悟类、美德类、热点类等。

2.多角度展现人物关系。青春成长类的文章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故事,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描写自己与父母、朋友、老师等不同关系的人互动中的成长,可以多角度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描写这些关系中的矛盾,关怀或误解,让文章显得更加丰富立体。

3.设计评价量表(如下图)。

■议论文

青春问题“冷静”写

《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发生在哪一刻?是在随父亲远行出发的船上,是在暴风雨肆虐时追鸭的路上,还是在静谧蓝天下精疲力竭的睡眠中?

我们无从知晓,却对此充满幻想,这是记叙类语言书写青春的美妙。那么,“青春成长”主题的议论类文章又会有怎样的精彩,又该怎么写?

在这里,做两点简单的分享。

观点要有针对性:

在宽泛现象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浙江各地有关“青春成长”的中考作文题,有的会在题目中直接呈现孩子们成长路上遇见的问题,比如:“不愿记笔记”(2019年温州卷)“上初中后心理落差大,不肯问问题”(2018年嘉兴、舟山卷)“网络成瘾”(2018年绍兴卷)“爸妈期待过高”(2020年台州卷)等。这类题目,确定观点相对容易,展开论述比较有针对性。因为“问题”就是靶子,对着靶子瞄准射击,议论文容易走向实际,更具说服力。

那么,其他题目中就没有“靶子”吗?非也。

例如2019年杭州卷,几个同学的谈话其实揭示出了青春期孩子交往时的典型问题: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患得患失;羞于表达对他人的肯定,喜欢默默赞赏;容易在宽泛而敷衍的评价中迷失方向等。考生如果能抓住一种问题,确定观点,展开论述,一定能使议论更具现实效力。

再如2019年嘉兴舟山卷的作文话题是“研学”,选择写议论类文章的考生不妨考虑:当下的“研学”存在什么问题?大多数同学的“研学”是吃零食、聊天、参观,他们对研学的看法和期待仅停留在“一起出去玩”,而对过程中精心安排的环节缺少投入的体验和沉浸的思考。针对这一问题,考生就可以围绕“研学的意义”“应该怎样研学”等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思考要由浅入深:

既有小“我”的体验,又有大“我”的担当

找到了“靶子”,同学们便要精心准备好“子弹”。我认为,针对问题的思考,既要有个性,又要有辩证。

个性化的观点,需要学生从自我成长的经历中去提炼。以2024年的省考作文题为例,题目要求“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改变”,如果考生只是选择一个话题宽泛展开,那文章也成立,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大家在构思时不妨用几分钟回顾一下自身努力学习的经历,将它们与那些偷懒散漫的日子放一起比一比,从而得出更符合切身体验的个性化看法。比如“努力学习让我体验到充实的快乐”“努力学习让我简单而纯粹”“努力学习让我明白没有一条路容易走”等等。

辩证的观点,需要学生有担当意识。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需要小“我”的体验,但不能局限于个体的经验,更要有大“我”的参与。

例如2018年台州卷的作文题,孩子与父母在关于“我长大没有”的问题上分歧极大。在看待分歧时,如果只是觉得父母不理解孩子,做事说话“双标”,那对这个话题的分析和议论势必会比较浅薄。而有责任担当的学生会从自我和父母两个方面展开反思:认知的分歧其实是由孩子“不自知”——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却总做幼稚的事,和父母的“自以为知”——觉得自己要求孩子做的总是合理,共同导致的。要跨越认知的鸿沟,需要双方的努力与换位思考。

其实,无论是从表象中找出问题,还是结合经历提出个性化观点,抑或是换位思考,辩证地寻找解决途径,这些做法都建立在考生的眼界与思维能力之上。所以,做一个能观察、常反思、会担当的冷静的中学生,才是写好议论文的真正要义!

■散文

出彩青春源于“看见”

美好的成长模样应该是这样的:内心丰富而开阔,思想独立而奔腾,文字真诚而充盈。那么,如何用散文表达真实的成长,写出青春的色彩呢?

我们先来明确散文和记叙文的区别。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的叙事并未囿于车站送别这事件,而是时有旁逸斜出:譬如祸不单行的境遇、家中惨淡的光景、近几年父亲和我的东奔西走、父亲处境的艰难、父亲的牌气、父亲对我和我儿子的惦记、父亲写满了沧桑与脆弱的书信……

所以我们会发现,叙事散文和记叙文有相似之处,叙事散文也叙述事件,但散文的叙事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和曲折,不追求情节的集中和单纯,它是舒卷自如,行止随心的。

散文的散不是散漫或散乱,它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错落有致,形散神凝,出彩的散文势必注重心灵的看见。

一、凝视天地与众生

观天地山川,自有其雄奇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察人物群像,亦如山水, 有其深邃,有其幽微,有其华彩与悲怆,此种凝视与体验,更在山水之上。 ——梁衡

凝视天地山川。取其大,谓之景,小桥流水、沙漠孤烟、河西走廊、岭南山脉,均可入文;观其微,谓之物,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可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只是,无论是大景,还是微物,写入文中都需经过你的凝视,用成长的眼睛看见它们,用成长中的心灵赋予它们意义。

凝视尘世众生。去看翘楚,也去看各行各业的凡人;看他们如何维持齿轮的脉搏,看汗水如何化成彩虹,疲累如何化成笑容。这样的凝视会让我们的内心安稳,会给我们一种认知的厚重。凝视众生,看的是个体,更是人性;看的是现象,更是时代;看的是文化,更是精神。写古子城的贩夫走卒,是对淳朴厚道的民风书写;写江南街道的人事变迁,是对时代背景的以小见大;写金华婺剧的唱念做打,是对传统戏剧文化的感知与认同,等等。在凝视与洞察之中获得成长的启迪,写出来的文字才有思考的重量。

二、内观己心与己情

散文是公开发表的日记。 ——周涛

“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的人性里。”这是张晓风的坦荡自白,散文贵在“有我”。

与其说我们的写作要贴近生活,不如说我们的写作要贴近自我,贴近自我的心灵世界。当作文中少了“我”的参与、“我”的体验的时候,读来只觉违和与无力。

文字的力量来源于与自我和谐共生的坦荡与从容: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诚实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地、平和地、明朗地注视这个有我的世界,书写这个有我的世界,传递“我”对人世间的见解,映照“我”对人性冷暖的关切,这样的成长文字,方能引起自己和阅卷者双重的共鸣,因其中有灵魂的丰盈。

三、看明巧琢与守拙

我只喜欢词语,我将在词语天国那蔚蓝色的眼睛的注视下建造起话语的大教堂。 ——萨特(法)

如何巧琢?先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家,反复研读推敲,慢慢融会贯通,然后在模仿中摸索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后精雕细琢,琢立意,琢谋篇,琢遣词,巧用修辞,精挑词汇,变换句式,化用引用,慢慢雕琢到笔力上的微妙准确,流诸笔端的文字方能有温度又有力量。

何谓守拙,看似笨笨地接受青春过程中每一个经历,那些难熬的夜晚,那些晕眩的清晨,那些失败的黄昏,接纳青春的各种模样,也带着这股子拙劲儿无惧尝试,拓展青春的边界。守拙还在于要守得住狂躁的情绪,禁得住雕琢的挫败,坐得起冷硬的板凳,愿花数易其稿的笨功夫,咬牙坚持直到曙光微露。经过如是熬炼的青春体验,成长的滋味势必愈加甘醇。

青春的可贵,在于它的永不重回。用散文印刻成长, 用心灵抒写华章,以飨未来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