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20版:金华小记者

家乡的“哨子”

阵阵香气在空中飘扬,炊烟袅袅升起。余晖中,我又想起那浓浓的家乡味。

“孩子们,来包‘哨子’喽!”大年三十,姥姥在楼上喊道,家中每个角落充满了欢声笑语。姐姐拿来一盆面粉和红薯,弟弟拿来一碗臊子饯。姥姥发布第一道命令:剁肉。这是我第一次剁肉,战况惨烈,满桌“血肉横飞”。但我“浴血奋战”,最后终于把肉块剁成了肉泥。

初战告捷,接下来就看谁包的“哨子”好。包“哨子”我是老手,但弟弟就不是了,可他人小志向大,一定要包个又大又圆的“哨子”。他拿了一张“哨子”团,中间挖个洞,可是那洞的边缘厚度不一,然后放肉馅,再将“哨子”两边合在一起。忽然,“哨子”下面滴了几滴黄色的东西,一看,竟是油,原来是裂了个口子。看到他这番情景,我哭笑不得。

姥姥走了过来,帮弟弟修复他做的“哨子”。只见姥姥在那“哨子”上又包了一层馅和团,变成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哨子”。后来,姐姐小心翼翼地将我们做的“哨子”放进蒸笼里,过了半个小时,房内充满了“哨子”淡淡的清香。打开锅盖,香气扑鼻,那些“哨子”一个个晶莹剔透,可爱极了。

我们赶紧夹出几个“哨子”递给姥姥,她咬了一口,笑了:“好吃,不油也不腻。”我们也尝了尝,都望着姥姥:“没有姥姥做的好吃,下次还要吃姥姥做的。”她听完后,笑得合不拢嘴。

余晖下,那“哨子”的清香包含着姥姥对我们浓浓的爱,让我难以忘怀。

金华四中八(12)班 邓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