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两会特别报道

廖丞:打造智慧化交管场景 让城市交通畅行提速

“上下班高峰期堵”“节假日不敢开车出门”“兴致勃勃开车出门逛街吃饭,却‘堵’在停车场门外进不去”……这些有关交通拥堵的场景,是否让你深有感触?拥堵事虽小,却关乎市民日常出行,也一直牵动着市政协委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廖丞的心,是他想要尽力解决的民生“大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机动车的保有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330.78万辆,其中,市区内保有量超68万辆。”廖丞说,市区内几大核心商圈、风景区,如江北西市街商圈、江南世贸广场商圈、金东万达商圈、双龙旅游风景区、婺州古城等特定人流汇聚地点,早晚高峰、节假日首末日等特定人流汇聚时间节点,均容易因机动车汇聚引发交通事故形成交通堵塞,成为城市运行的“血栓”,阻滞城市运行。

针对交通拥堵的现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此前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增加停车场数量、提升停车场容量、新建改建一批道路、打通一批“断头路”等。“但这些举措的效果并不理想,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主干道。”廖丞说。

在治堵新举措上,廖丞注意到杭州在应用“城市大脑”开展交通拥堵治理后,杭州东站周边3.2公里范围内的日均交通拥堵延时指数从1.44下降至1.28,最拥堵的新风路与天成路交叉口从1.73下降至1.34,成效显著。

近年来,金华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3年底,我市“城市大脑”已累计治理数据19亿余条,形成图层760余个,视频监控11万余路,物联感知设备34类90余万个,形成了涵盖市域一张图、城市交通、城市人口等13大类近200项能力清单。在廖丞看来,金华已初步具备利用“城市大脑”开展智慧交通管理的能力。“前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建设向智慧管理转型。”

今年两会,廖丞带来提案《关于利用城市大脑开展交通治堵的建议》。具体怎么做?他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城市大脑”建设智慧化交管场景。通过“城市大脑”的视频监控设备及大模型能力,提供路况预测分析能力、智能化交通执法能力以及搭建丰富的智慧化交管子场景。二是基于“城市大脑”开展智慧化堵点治理。利用“城市大脑”实时掌握城市拥堵态势,动态监测道路运行情况,并对道路堵塞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准确及时发现常发性堵点,为城市道路规划、堵点治理提供数据基础。三是基于“城市大脑”提供智慧化出行服务。推动“城市大脑”与高德、百度等在线地图厂商,携程、飞猪等旅游服务集成商,微博、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以及各类交通参与者建立双向互动,及时发布交通事件信息,提供行程周边住宿餐饮等各类服务信息,提供丰富的智慧化出行服务。

“通过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的‘脉搏’和‘心跳’,不断提升管理的精细度和智慧化。”廖丞认为,数智交通的未来,要发挥数据要素优势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充分挖掘已有数据价值,对实际“堵情”全面分析,开展精细化交通管理,不断提升居民出行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蔡文洁/文 俞佳妮/摄